白塔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逐渐形成了一种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由于塔的功能最早是用来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所以又称“佛塔”、“宝塔”。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塔的建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材质不断丰富,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不同的角度,我们都可以领略塔的文化魅力。
北京阜成门内的“妙应寺”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喇嘛塔,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塔高50.9米,是当时大都城内罕见的体型高大的单体建筑。这座用以“坐镇都邑”的硕大白塔,具有特殊的意义,它集皇权与神权的象征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元世祖忽必烈“以佛治心”的政策。
妙应寺所处地区是辽南京城的北郊,早在寿昌二年(1096年)便建造过一座佛塔,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经等佛教圣物,後来毁于战火。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於是在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终於建成了白塔,并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同一年,忽必烈又下令以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范围根据从塔顶处射出的弓箭的射程确定,面积达16万平方米。作为当时营建元大都城的一项重要工程,寺院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落成,因位于大都城西,所以又称作“西苑”。从此开始,这里便成为元朝的皇家寺院,也是百官习仪和译印蒙文、维吾尔文佛经之处。
当年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在中国一共建造了三座塔:一座在西藏,一座在五台山,一座就是妙应寺白塔。它们是中尼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结晶。
忽必烈去世後,白塔两侧曾建神御殿(影堂)以供祭拜。元成宗时,寺内香火极为旺盛。后来的一场特大雷火,烧毁了寺院所有的殿堂,唯有白塔幸免於难。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敕命维修了白塔。天顺元年(1457年),寺庙进行重建,建成後命名为“妙应寺”,但面积只有1.3万平方米,范围也仅为元代所建佛寺的中部狭长地带。明清及民国时期,寺院又进行过多次维修。乾隆皇帝曾命人在塔刹内放置一批镇塔之物,均为佛教的稀世之宝。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曾冲入妙应寺将法器、供器等席卷而去。清代中後期,僧人们将配殿和空地出租,并逐渐演变为北京城的著名庙会之一,每到逢年过节,这里就热闹非凡,以至在北京民间形成了“八月八,走白塔”的习俗。在妙应寺中还有转塔的习俗,即在每年是10月25日(白塔落成日)喇嘛绕白塔一周,颂经奏乐,众人围在外面观看,摩肩接踵,场面热闹。至今仍有很多善男信女虔诚地绕塔祈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後,寺内喇嘛被遣散,大门和钟鼓楼都被拆除改建为商场,寺内的其他地方也被机关单位占用,大量文物遗失或被损毁。直到1997年,北京市政府提出“打开山门,亮出白塔”的口号後,才拆除商场,重修了山门和寺内建筑。1998年,妙应寺终于重新开放。
白塔的造型稳重大方,犹如一尊端坐的大佛。它高耸于一片低矮的民居之中,显示出一种凛然自尊的威严。白塔作为佛的象征(佛教中称塔为“浮屠”)而接受着众生百姓的膜拜。塔基为高九米的方形折角须弥座,须弥座是由佛座(莲花座)演化而来;塔身丰肩收腰,酷似佛的身影;在塔基与塔身相连处,一圈形状雄浑的覆莲座及数条金刚圈,又象是佛像盘屈的下身;塔刹(即“塔脖子”)上端的华盖及塔顶为佛面的象征;金光闪耀的塔顶更显示了佛的智慧和光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塔的设计原则是模仿了佛像的造型比例,从而使白塔巨大的身躯中蕴含了更加丰富的宗教内涵。
北海白塔肚子里都装了什么宝物
白塔两次几遭灭顶之灾
北海白塔自建成以后进行过多次修缮,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历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发生大地震,造成白塔震毁。《清史编年》中记载:“七月二十八,巳时至酉时,京师大地震,声如雷,白昼晦暝,势如涛,顺德、德胜、海迨、彰义等城门被震倒,城墙塌毁甚多,宫殿、官廨、民居十倒七八。二十九、三十日又大震,通州、良乡等城墙俱陷,裂地成渠,流出黄黑水及黑气。”为了安全起见,康熙皇帝跑到景山园林里面避难三日。这次地震两年后,重修白塔,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才告竣工,并且还在琼华岛的东南山腰处立碑纪念。
雍正八年(1730年)夏历八月二十九日,北京又发生了地震,北海白塔再次损坏。史料记载:“派监修随查塔身,塔座彻底内裂,必须全行拆重修。”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才告竣工,经过重新修葺的白塔完好如初。
三次目睹白塔修缮唐山地震震歪了宝瓶
55岁的我曾经亲眼目睹了三次北海白塔修缮,第一次是在1964年夏天,我们经常以过队日为名到北海玩,大队辅导员王老师手里有油印的小纸片,上面盖着校章,只要在表格内填上名字和人数,进门就可以免费。我和几个同学爬到岛顶,钻进了施工的工地,看到建筑工人用杉篙搭起木架,把整个白塔都围了起来。我们爬到木架上玩,在离地一人多高的时候,我就心里发憷,不敢再向上爬。
第二次见到修缮白塔是在1977年。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白塔严重受损,我从北海大桥上经过,看到宝瓶向西歪倒在天盘之中。据说白塔上“十三天”下的石座也被压碎了,导致“十三天”歪斜,所以在1977年时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2005年北海白塔大修,是我第三次亲眼见到白塔修缮。这时我已经在北海公园里工作了20余年,所以对这次北海白塔大修十分关注。
在这次修缮过程中,笔者有幸登上了白塔的顶端,亲手抚摩到了镏金的宝瓶,这是我梦寐以求的难得的机会。只有在这个位置上我才能拍摄到许多鸟瞰北海的照片。也只有登到白塔的顶端,才可能对白塔的方方面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
塔座塔身各有讲究
琼华岛的相对高度为33.4米,白塔的高度为35.9米。白塔全部为砖、木、石结构。为防塔内木架潮湿糟朽,塔身周围设有306个通风孔。白塔的结构可以分为塔基、塔座、须弥座、宝顶、塔身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设计都有讲究。白塔的塔基是由砖石垒砌而成,四周环绕着汉白玉石栏,建筑面积为11650平方米。塔座也为砖石结构,成正方形磋角须弥座,面积为588平方米。须弥座上有三层圆台,之上的塔身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塔肚,成覆钵形,最大直径14米;上部为“相轮”,也称为“十三天”。“十三天”的下部为正方形磋角底座,座上有青白石束腰,束腰上雕有莲花图案。“相轮”的里面有一根柏木刹杆,高约30米。
宝顶巧夺天工内藏舍利子
“十三天”的上面为白塔的最上端,称为宝顶,上为铜铸镏金华盖。华盖自上而下由燃烧的心、太阳、半月、天盘、地盘几部分组成。天盘、地盘造型别致,图案精美,比例协调。天盘直径约3米有余,重约1500公斤。地盘则更大更重,约2000多公斤。天、地盘上均铸有镂空的莲瓣宝珠结带图案。天盘之上还铸有浮雕的轮、螺、伞、盖、花、瓶、鱼、结,这8种宝物图案有吉祥如意寓意。
宝顶上放有一个9两重的纯金舍利盒,盒内有朱砂,奉释迦牟尼佛牙1颗,舍利子18粒。天盘中间成半球形圆顶,圆顶的上端有矩形底座,在矩形底座之上托有铸铜镏金半月,月上为太阳,日上为倒卷莲花须弥座,托有巨大的桃心,心的四周为熊熊燃烧的火焰,整个宝顶金光璨璨。地盘的下面铸有4个预埋的铁环,悬挂着4根粗大的牵杆,牢固地将整个华盖与塔身连在一起。华盖下面挂有16个铜制风铃,每个铜铃重约8公斤,铜铃成六角形,外面铸有六字箴言,风铃内挂着十字悬垂,下面坠有十字交叉的风叶,风吹铃响,悦耳动听。
白塔肚子里都有什么
塔身的正南面有“时轮金刚门”,俗称“眼光门”,门上绘有红底金字组成的藏文图案,有“吉祥如意”的意思。据说这组字是由清代藏传佛教著名领袖章嘉国师亲手书写的。据说北海白塔内有很大的空间,里面还建有佛龛,以银盒奉舍利子,地下有藏井,藏有旱船、喇嘛经文、衣钵和佛教法物以及织品、五谷、药材、茶果等贡物。
根据北海白塔史料记载:“册开塔装藏哈噶藏佛一尊,高一尺,铸铜镏金。”“册开塔装藏用各色茶叶十斤,各色净果饽饽共五筐,除毒药外各色药共五斤,银九两,金九钱,珍珠、珊瑚、青金石每样九钱,红铜十两,各色绸缎碎缕条共五斤,冰片一两,肉豆蔻、草茸、画石、红花、薏仁每样二斤,仙人掌、海飘硝、菖蒲根、丁香、列志、干莲、哈蜊各样二斤,建香一斤,高香五百箍,西天红黄香五箍,吉祥草二十一根,肚尔宪草一捆,满洲香兰花每样一百斤,柏木枝条一百,头号石青花白地磁罐九个,罐内装各色杂粮,康熙铜钱九个,黄杭细三十匹,五色珠二线二十斤,冰糖、密石、喇嘛每样十斤,牛奶、酸奶、他喇克每样一坛,棉料连四纸六千张,银朱四十斤,双红胭脂四百片,白芨十斤,白面五十斤,共用过江米十六石六斗,白矾一千七百二十斤,桐油二十斤,沥青五斤,黄蜡五斤。”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