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曾令人神往的圆明园九州(组图)(2)

喜欢
大字
小字
千龙网 | 2009年11月26日11:29

  到底是谁令康熙心动牡丹台

  走到后湖东岸,几株一人多高的遒劲老枝,被园艺的支架仔细地保护起来,刘阳指点给我看,说这就是山东赠送给圆明园的百年牡丹。稍远处,是一蓬蓬剪了枝准备过冬的牡丹,它们之间,有土台高出地面半尺多,则是宫殿的遗迹。这就是路牌上标示的“镂月开云”景区。

  “镂月开云”原称“牡丹台”,康熙皇帝至少曾五次驾临牡丹台赏花。今天站在牡丹株下凝望枝头,可以想象明年春四月当会雍容绽开国色天香,却真的很难想象,雍正所咏“叠云层石秀,曲水绕室斜”的牡丹台又是怎般景致。

  真正令牡丹台赫赫有名的是康、雍、乾三代皇帝在此处共赏牡丹。只不过祖孙三代面对一丛丛绽放牡丹的那个春天,圆明园还是一座朴野的皇子赐园,“雍正”还是处处表现出恬淡无为的皇四子胤禛,而“乾隆”尚是12岁的少年弘历。

  在许多史学研究者的眼里,这次牡丹台赏花,远不是春日雅兴那么简单。当时年近七旬的康熙有20多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兄弟间为储位明争暗斗,但皇位继承人一直悬而未决,康熙最终选定胤禛继承皇位,有可能跟此次赏花大有干系。

  那是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来到皇四子胤禛的花园欣赏牡丹。事实上在三月中旬康熙已经来过一次,据说因为缺雨花开欠盛,这一次是专程再赏牡丹。这回胤禛把儿子弘历带到牡丹台,谒见了康熙皇帝,这也是弘历第一次与祖父见面。

  史料记载,当天下着细雨。但我们却无从得知雨中赏花那一天,少年弘历究竟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一些什么,迅速博得初次见面的爷爷宠爱,总之,这次祖孙见面,便使弘历在康熙的一百五十多个孙子中脱颖而出。赏花之后,康熙就传旨,破例令弘历随居畅春园,跟在爷爷身边;入夏又带着这个孙子去承德避暑山庄,随侍左右五个多月;秋天回北京后到南苑狩猎,康熙又特别命令弘历随行。回来五六天之后,十一月十三日,六十九岁的康熙在畅春园驾崩,临终前宣布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

  后人无法求证,康熙最终选定继承人,那个钟爱的孙子究竟在他心中加上了多重的砝码或者是不是决定性因素。后来,乾隆亲自主持了圆明园的第二次扩建,钦定了四十景,其中特别将自己首次见到祖父康熙的牡丹台,命名为“镂月开云”,将牡丹台宫殿命名为“纪恩堂”。可见在他心中牡丹台之重。

  而多年来一直以“天下第一闲人”自居的胤禛,居然即位做了皇帝,的确令他的兄弟们大吃一惊。胤禛自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圆明园园景则取名牡丹台、梧桐院、金鱼池、菜圃之类,由52幅图组成的《耕织图》里,他还命画工将农夫农妇的形象绘成自己和福晋的容貌,一切都是超然物外恬淡无为的姿态。

  无论如何,雍正喜欢住在圆明园倒是不假。即位后,雍正帝扩展圆明园时首先在原赐园的南面,增建了正大光明殿等宫殿建筑,使园林兼具听政功能,就此可以长期过园居生活了。

  先祖为马背上民族的满族皇帝,不喜皇宫布局的庄重刻板,酷爱园林有山有水的温软,从雍正皇帝开始,各代皇帝每年都会长时间居住在圆明园中,由此发展到清朝中央各部院在圆明园外围,都设有直属机构,大臣们也纷纷在圆明园附近买园建宅。从此,清朝的实际政治中心就转移到了圆明园。

  圆明园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也给圆明园遭灭顶之灾埋下伏笔。1860年英法联军将焚毁圆明园视为给清政府的致命打击,侵略者不仅用信函的方式,通知清政府要将圆明园“毁为平地”,还嚣张地张告公布焚毁圆明园的日期。

  哼着小曲的“兰贵人”是在哪儿情迷咸丰帝的

  在民间故事里,当慈禧还是一个普通的兰贵人时,哼着江南小曲令咸丰迷情,从而改写了人生。这传奇一幕就发生在九州清晏的“天地一家春”。不知道故事与真实相比,细节上虚实几何,但慈禧对“天地一家春”的念念不忘,是有据可考的。清光绪十二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又把“天地一家春”刻在了消防储水用的金缸上,至今在颐和园乐寿堂、仁寿殿,还能见到这些水缸。那么原来的所在该有怎样的旖旎风光?

  指向一大片草坪,刘阳告诉我,这里就是“九州清晏”。我睁大眼睛搜寻,平阔的草坪上,疏疏落落几株乔木之外,看不出建筑的遗痕。

  不仅此处,九州景区九个岛,环列后湖,代表禹贡九州,而且山起西北,水流东南,山形水系与中国的地势完全契合,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移天缩地在君怀”,九州清晏的名称,也寓意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而现在没有建筑的后湖,空空荡荡一派绿色,圆明园四十景图描绘的一幅幅仙境般胜景,真的就在这里生长过吗?

  关于圆明园的记忆碎片

  建在圆明园废墟上的村落迁出后,无论已疏浚造山,整修过的,还是尚荒芜一片的,都找不出十数年前乡村的踪影了。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我曾经跟随朋友走马观花地参观过鼎盛时期的“圆明园画家村”。那几年“圆明园画家村”名噪一时,成了国内外各个传媒、通讯社追踪的新闻热点,甚至成为“先锋”的代名词。

  那时候,中国还没有“职业艺术家”,现代艺术的生存市场处于渺茫不可知中。那时候也还没有“北漂”这个词,其时住在村里的天南地北的流浪画家更容易被认作是盲流,最初青睐的是这里低廉的房租,慢慢地扎了堆儿,最多时有三四百人。其实画家们主要租住在福缘门村,而福缘门村就趴在圆明园废墟的遗址之上,所以都称为“圆明园画家村”。

  走在村里拐弯抹角高低不平的小路上,两旁农民盖的简陋的小平房摩肩接踵,围成密密麻麻的小院。回忆起来,那天是跟着画家“村长”老严(正学)串了好几家门儿。每个院里,屋里屋外,成品半成品的画作、颜料、酒瓶饭锅杂陈。印象深的要算方力钧、岳敏君的院子,人已经成气候,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多,院子不仅干净些,气场仿佛都不同,方力钧笔下那些秃子的大嘴巴过目难忘。

  十年后圆明园画家村结束,据说人员分流到宋庄、上苑,也有些人或改行或回家,或出国或南下发展。

  跟圆明园废墟有过千丝万缕联系的现代艺术,还不只是画家村。七十年代末,北岛和芒克等诗人,曾在圆明园废墟之上,举办过多场诗歌朗诵会;北京诗人黑大春创作了诸如《圆明园酒鬼》等许多跟圆明园意向相关的诗篇……

1 2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有话说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