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王敏 通讯员 何玉珊 图/CFP
出外旅游,强调的是到陌生地方游历的新鲜感,然而,正因为陌生,游客很容易忽略一些隐藏的危机。例如一不小心,就会和一些“毒物”来一次亲密接触,它们的“毒kiss”,轻则让你瘙痒难耐,重则可能是“一吻夺命”。一起听听驴友“教路”,如何妙招应对。
大蚂蟥,最易碰上的“吸血鬼”
热带雨林树丛茂密,藤蔓交集,潮湿多苔藓,蚊虫特别多。前两年,驴友容容去马来西亚彭亨州的国家森林公园。因为要入森林漫游,当地的专业森林导游,让游客务必穿起长及小腿的厚袜子,并将裤脚扎进袜管中,并建议穿长袖衣服,然后在所有裸露的皮肤上喷上防蚊水。
漫游过程中,有不听话穿着拖鞋的人,就给大蚂蟥咬了脚趾,流了好多血。而穿着短袖T恤的容容,因为走到一棵树下拍了两张照,热情的蚊子就一涌而上,送了近二十颗大包当见面礼,弄得整条胳膊又红又白,奇痒无比。所以,进热带雨林,防蚂蟥和大蚊子,是首要的事。
过来人支招:
1、当这些“吸血鬼”叮在你身上时,千万别用手去把它拔下来。因为蚂蟥有两个吸盘,很可能你会适得其反,令它吸得更紧。同时,硬拔会让它的口器断落于皮下,引起感染。
2、正确弄下蚂蟥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可以在蚂蟥叮咬部位的上方轻轻拍打或用手在蚂蟥吸附的周围轻轻揪几下,使蚂蟥松开吸盘而掉落。另外,也可以用清凉油、烟水(浸有香烟的水)、食盐(食盐在户外活动中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去哪里最好随身带上一小包)、浓醋、酒精(或白酒)、辣椒粉、石灰等滴撒在虫体上,使其放松吸盘而自行脱落。或者,用火烧一下,蚂蟥也是会掉下来的,只是这个方法要特別小心使用,不然蚂蟥还没掉下来就先把自己烫伤了。
3、蚂蟥掉落后,一般伤口都会流血不止,因为蚂蟥的口器里面含有抑制血小板分泌的毒液,使其更容易吸取血液。此时,应用干净手指或纱布按住伤口,1-2分钟后出血可停止,然后在出血点处涂紫药水(又称龙胆紫液)或碘酒(这个也是户外用品中的宝物,建议随身带备),或者用纱布包扎患处,注意勿让伤口着水,以免引起感染。若再出血,可往伤口上撒一些云南白药或止血粉。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话,也不用着急,教你一个土方,用竹叶烧焦成炭灰,或将嫩竹叶捣烂敷在伤口上,一样可以达到防感染和止血的目的。
4、进入丛林等高危地区的时候,一定要穿长裤,并且把袜子套于裤腿外,扎紧裤脚,因为蚂蟥是无孔不入的。裸露的地方要涂抹防蚊剂,当你全身都散发出这种味道,蚂蟥便敬而远之。其次,宿营的地方应选择在比较干燥、草不多的地方,不要在湖边、河边或溪边宿营。休息时经常检查身上有无水蛭叮咬,如有水蛭应及时除去。
水世界隐藏的各种“毒精灵”
到海滩游泳,享受阳光假期固然让人羡慕,然而水世界隐藏的各种有毒性的生物,就极容易为你的海边假期添上败笔。热爱水上活动的Mandy此前到省内一个新开发的海滩游玩,就遇到了类似的经历,非常扫兴。为此,向各位游客支招躲避几种常见的海边“毒精灵”:
过来人支招:
1、游泳者痒疹:“游泳者痒疹”与水中的血吸虫幼虫有关,当你涉水而过或泡在水中时,血吸虫的幼虫会趁虚而入,进入暴露在泳衣外的皮肤,引起痒感、刺痛感或局部红疹的现象,数小时后会消失,隔10-15小时后,于暴露位置会再度出现红色疹子。
对策:避免游泳者痒疹及海泳者皮肤疹,游完泳应马上以清水沐浴、彻底清洁皮肤,并用毛巾擦干身体。预防之道就是皮肤有感染或有伤口时,切勿游泳。避免到温水游泳池及太拥挤的游泳池,游泳时戴泳帽,使用保湿产品避免皮肤干痒,不要赤脚接触更衣室、盥洗室地板。
2、小心水母、海胆蛰刺:在国外便曾经出现因为被水母咬伤而死亡的案例。建议游客除了避免到水母群聚的海域游泳外,台风或大风雨过后也应避免到海边游泳,潜水者最好穿上长袖长裤的潜水衣。如果被水母蛰伤时,会出现刺痛、瘙痒、红疹和水泡等现象,更严重的会有全身性反应,发生恶心、呕吐、发烧、畏寒、头痛和肌肉酸痛等症状。
对策:被水母蛰到时,应马上以海水、食用醋或稀释的冰醋酸冲洗,千万不要以清水或酒精来处理。如果在戏水时被海胆钙化的刺扎到皮肤,会引起剧痛、局部红肿,若未适当处理,可能在2、3个月后产生肉芽肿,因此必须尽量小心地将刺拔除,并就医治疗。
3、沙晒小心幼虫钻身:此外,喜欢到海边做沙晒活动或是堆沙堡的人也要特别注意,沙滩上常见的猫狗钩虫的幼虫会透过脚底、臀部及生殖器等部位进入人体,造成“移行性幼虫”疹,引起阵发性的刺、痒、痛。移行性幼虫进入皮肤后,会出现红色细长而弯曲的线状疹子,一天移动两厘米。
对策:治疗上以外用或内服药物来杀虫。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