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八里桥:曾经的古战场

喜欢
大字
小字
新浪旅游 微博 | 2009年08月27日17:21

  八里桥,原名永通桥,因东距通州8华里而被百姓俗称八里桥。如今地铁八通线、京通快速路、京哈高速路都从八里桥边经过,每天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但知道这座古桥沧桑历史的却为数甚少。

  历史上拱卫京师的古桥有三座,一为京西南的卢沟桥,二为京北昌平的朝宗桥,三为通州区的八里桥(永通桥)。

  八里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北走向,横跨通惠河,为石砌三券拱桥。中间大券如虹,可通舟楫,两旁小券对称,呈错落之势。桥上的每块石头之间嵌铁相连,十分坚固。

  桥南北长50米,东西宽16米。桥面两侧有32副石栏板,板面上的雕刻刀法流畅,粗犷有力。栏板上有望柱33对,每个望柱上雕有石狮。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对戗兽,长鬣密麟,昂首挺胸。护坡石上卧伏着四只镇水兽,扭颈倾头,怒视碧波。桥南往东200米处,立有清雍正御制石道碑一座。大桥两岸,绿柳白杨,芳草萋萋,风景如画。白天,凭栏东望,可见巍巍古城;夜晚,扶栏观水,细波之中,月影婆娑,或如玉盘,或如银钩。若有客航货舟通过,桨碎玉盘,水折银钩,甚为壮观。昔日的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指的就是此地。

  八里桥不仅是风景名胜,还是古战场。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八月,三万清军曾在这里与英法侵略军展开了一场血战。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英法联军因天津谈判无结果,遂自天津向北京逼进。八月初七,英法侵略军以6000人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自通州郭家坟分三路向八里桥一带猛扑。当时,驻守八里桥一带的清军三万,分别由僧格林沁、胜保、瑞麟统率。清军以大刀长矛和拥有洋枪洋炮的入侵者展开决战。通州城外杀声震天,八里桥边遮天蔽日,清军将士视死如归,英勇杀敌,桥上的将士倒下了,后面的将士又冲了上来,誓与大桥共存亡。战至当晚,虽然清军官兵前仆后继,打死联军一千多人,但终于敌不过侵略军的洋枪洋炮,八里桥的石栏板被炸得粉碎,许多石狮子也被炸毁,桥面上堆满了清军的尸体。八里桥失守了,3万将士全部殉国。他们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抗击侵略者的壮丽战歌。

  八里桥之战后,清政府将伤痕累累的八里桥重新修复,但仍不免留下了一些炮弹造成的创伤。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修京通柏油路时,将桥两端垫土,降低了石桥的坡度。解放后,桥面铺上沥青。后来,为保护古桥的历史风貌,减少洪水对桥的冲击,在桥南北两端开道引河,各建三洞水泥桥一座,用来泄洪分流,桥间以水泥构成分水泊岸。

  弹指一挥间,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如今,留有英法联军洋枪洋炮弹痕的八里桥仍巍然横跨在古老的通惠河上,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沧桑岁月,它告诫我们,历史是残酷的,落后就要挨打。

  再说八里桥之战

  宗春启

  通州向西有个八里桥,又叫永通桥,是明朝正统年间修建的一座石拱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军队在这里和入侵的英法联军打过一仗,史称八里桥之战。

  介绍八里桥之战的文章很多,然而说法也多,有的互相抵牾,有些是明显的舛误。十年前北京一家大报在谈到八里桥时,说当年义和团在这里消灭了英法联军一千多人。遭到一位老报人的激烈批评,说北京的报纸、北京的记者,竟然不了解北京历史。笔者手边有本通州人自己编写、2004年出版的小册子:《通州古建》,其中也说“清军在八里桥与八国联军大战数日”,“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数次冲锋均未成功,最终失败”。看来,通州人也未必清楚通州的历史。

  其实,八里桥之战发生在1860年9月21日,抗击的是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入侵是1900年的事。僧格林沁没能看见八国联军入侵,因为他1865年在山东镇压捻军时阵亡了。再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倒是跟义和团和清军打了几仗,但战场都不是在八里桥。

  八里桥之战清军败了。不然,咸丰皇帝就不用逃往承德、圆明园也就不会被焚毁了。败是败了。那么,清军消灭了一千多侵略者没有呢?很多资料对此回答都是肯定的。笔者从一部介绍蒙古族历史的专著里看到,说僧格林沁指挥的蒙古骑兵在八里桥之战中“毙伤敌军千余人”。毙者,致死也;“毙伤”自然就是“死伤”的意思。这跟“消灭”一千多人虽有出入,但意思还算接近。在网上搜索一下“八里桥之战”,发现很多说法惊人相似。惟有一点不同,就是在“毙伤”敌人的数字上。有的说“毙伤数百敌人”,有的说,“激战一时许,毙伤敌军千余人”。然而僧格林沁给皇帝的奏折上说,这场战斗“鏖战两时之久”。两时,不是两个小时,而是两个时辰,就是说,持续了四个小时——这跟法国人记录的情况差不多。按照法国人的说法,战斗是从清晨七时许开始的,一直打到中午。那么,到底清军“毙伤”多少敌人呢?从僧格林沁的奏折上看,并无确切数字,只看到“毙贼甚众”、“复又毙贼多名”这样含糊其辞的话。很可能,“毙伤数百敌人”和“毙伤千余人”之说,是后人推测的。

  英法联军的总数不到两万人。其中英军约一万两千人。进攻八里桥的是法国军队,司令叫孟托班,率两个旅,全部人马不到八千人。据僧格林沁向皇帝报告的法军人数是“不过五六千名”,这可能是法军投入战斗的实际人数。清军人数,据孟托班回忆录说是“三万到三万五千人”。而根据当时俄国大使提供给英国人的情报,清朝军队在八里桥一役投入的兵力超过五万五千人。

  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清军为什么战败了呢?因为武器太落后。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主要武器是弓箭、长矛,还有少量的火绳枪。清军虽有大炮,但非常落后,杀伤力本来就不大,还打不准。而法国士兵手中的步枪有效射程可达一千五百米,还配备有先进的火炮。

  战斗打响之后,两军相持了一段时间。僧格林沁的骑兵曾一度逼近敌军指挥部,冲到距敌人不到五十米远的地方,但是接下来没有发生“短兵相接”的战斗,他们的弓箭也没有对躲在壕堑里的法国士兵造成威胁。相反,法国士兵“每颗子弹打出去,总有某个骑兵落马”,冲到前面的骑兵“遭到密集火力的狙击,许多人和马都被打死”。但是人数众多的蒙古骑兵,还是呐喊着冲了上来。正在这时,“由于道路很坏”,一度“中途被阻”的法军大炮赶到了,炮弹准确地落在蒙古骑兵中间,骑兵开始溃散了。清军指挥官之一的胜保也被炮火击中,坐骑被炸死,他本人也多处受伤,被抬下火线。“炮弹倾泻在桥上”,“桥栏上的大理石被炸得粉碎”,“桥板上安放着的石头老虎(按:应该是石狮子)也给炸坏了”。炮火迫使清军开始无秩序地后退,法军乘机出击,士兵们端着刺刀扑向八里桥。尽管守桥的清军非常勇敢,“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八里桥被法军占领了。

  孟托班回国后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还让他当了参议员。法皇提议再给他年金五万法郎作为奖赏,但遭到了多数议员的反对。议员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说“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有十二个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给他那么高的奖赏!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有话说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