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古镇的迷人之处
曾经有段时间,我对古镇十分感冒———铺天盖地的广告、沸沸扬扬的炒作外加千篇一律的商铺,论休闲,真不如春日北京的后海,寻个临水的茶座赖上一时半刻,至少耳根子是清静的。这样固执的“偏见”一直持续到2007年清明节的前夕———非周末的午后,当我穿着高跟鞋踢踏在苏州同里的石板路上时,小桥流水旁空荡荡的阳光茶座让我蓦然惊觉:回归古镇,是时候了。
富观街的手工木梳作坊>>
男人揣着把小木梳那叫“娘”,女人当窗理云鬓那叫美——随着秀发被丝丝捋顺,三千烦恼也仿佛随风而去,于是,女人变成了梳子天生的“粉”。
沿河蜿蜒的富观街上,位于46号的木梳店留住了我的脚步,原因无他,只因为门前那台制作木梳的老式工具。木梳店的女主人姓吴,我进店时,她正坐在工具前蹭着手里的一把桃木梳,看我拿着相机拍她,吴阿姨羞涩地连声推脱:“不要拍不要拍。”不过,介绍起各式木梳,却又立刻“大方”起来,“这些都是自家手工做的,这是黄杨木的,那是桃木的,还有牛角的……”
我笑笑,拿起一把黄杨木梳瞧瞧,啧啧,做工真不比谭木匠的差,表面打磨得很细腻,价格却便宜了许多,20元不到就能买上一把。更让人爱不释手的是檀木梳,非但便宜(5元就能拿下),而且梳过头后手里还会有淡淡余香,那份雅趣丝毫不亚于手握一把檀香扇。
为了确证这些木梳都是手工制作的,我特别向吴阿姨请教了那套老式工具的用法——看似简陋的架子居然能把木料固定得很牢,工具前竖插着的带柄长锯是用来开齿的(不过现在已经改用机器代替了),毛坯成型后,梳齿带有毛茬,此时就要用手工进行细致的打磨,尤其是梳子齿的内侧面,可是颇费工夫的一道工序,磨得不光很容易伤害头发。
扫货完毕准备离开木梳店时,突然发现了货架上两把鲜红的篦子,“现在还有人用这个?”我好奇地问。想当年,那个既没有海飞丝也没有飘柔的年代,爱美的女人要去头屑、头虱,就得靠篦子刮,非但不伤头发,还能将头梳得柔顺无比、光可鉴人,比摩丝、发胶更管用。吴阿姨笑道:“现在很少有人买篦子了,只有当地的一些老太太还会用。”呵呵,是啊,只怕再过些年,我们的下一代都不知道篦子为何物了吧。
TIPS:同里的手工制品除了木梳外,手工编织的娃娃鞋和绒线猪也很有特色。这些手工艺品大都采用粉嫩的颜色,非常可爱。打毛线的阿姨就坐在环境清幽的岸边,让你感觉她似乎把阳光、河水以及垂柳的味道都织进了毛线里。
明清街的芡实糕和袜底酥>>
和许多旅行者热衷于购买大堆的纪念品不同,我宁愿将钱“吃”进肚子里,用味觉替风景编号,永久地储存在记忆里。每次出游,带回来与朋友们分享的,除了记录着风土人情的照片,便是令人垂涎的风味小吃。
说起同里的小吃,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种,不粘牙的麦芽糖、带有薄荷清香的芡实糕以及咸甜皆美味的袜底酥。
当我看到新填街219号的麦芽糖店时,肚子正饿得咕咕叫,二话没说,径直走了过去。麦芽糖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久违了——记得小时候在北方,每到冬季,放学的路上总能看到用自行车驮着硕大的塑料袋兜售麦芽糖的小贩,彼时的麦芽糖是中空的,一口咬下去脆得很,用力嚼上几下,麦芽糖在嘴里便开始软了、融了、甜了。不过,当时1元钱可以买4根的价钱,到了21世纪的同里古镇,却只能买上独立包装的一小块了。
或许是看我没还价,老板在装袋的时候特意往盒子里多塞了几块,而我已顾不上道谢,迫不及待地撕开包装,把麦芽糖塞进了嘴里——甜,淡淡的,因为糖外裹了一层干粉,软,口感有点儿像QQ糖,嚼一嚼,果真不粘牙。当掺着甜味的口水下肚,我便有了继续逛街的力气。
芡实糕和袜底酥是古镇的另两大特产,据当地朋友推荐,明清街159号的富德斋是最好的一家。芡实糕分为桂花味和芝麻味两种,7元一盒,囊括了两种口味。其实,这种糕是许多古镇共有的“特产”,但是这家的味道特别好,不但弹性足、有嚼劲,而且吃后口颊留香。可怜的袜底酥硬是被同行美眉口误成了“鞋底酥”,且不管它长得像鞋底还是袜底,用酥香扑鼻来形容是当之无愧的,尤其是咸味的袜底酥,绝对值得一尝哦!
TIPS:除了以上提到的小吃外,同里的百果蜜糕、青团、闵饼、猪油年糕、鸡米头、大肉馒头、酒酿饼、麦芽塌饼、小熏鱼等,也都值得一试。一些老店都有这些自制的传统小食提供,价格比较适中,而且可以从中体味到历时百年的文化底蕴。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