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躔景区
我去过()我想去()

  为五龙听空王佛讲法飞升时绝壁上留下五条沟壑而名。主要景点有云衢亭、通天云衢、空王灵应台、五龙松、五龙峰、上方院、正果寺等景点。通天云衢为“之”字形栈道,悬于绝壁,有四百四十余台阶,长达三百余米,为绵山一绝。空王灵应台为当年李世民谢雨拜佛未面,天空闪现“空王佛”三字,遂御赐岩刻。上方院(古称大岩寺)是北魏高僧昙鸾从洛阳初来绵山时修行..

五龙躔景区导游

  空王灵应台

  唐贞观十五年,唐王李世民上绵山谢雨拜田志超,登上一百二十个台阶,忽听田志超弟子银公言道:“我师已圆寂”,唐王大失所望,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佛矣!”只见岩上金光闪烁“空王佛”三个大字,顿悟田志超是“空王佛”转世历劫而于绵山涅槃,为感佛恩,重修云峰寺,塑空王包骨真身像供于寺中,命人于大岩为空王挂铃之时,忽想起显灵于岩上的“空王佛”三个大字,于是御笔亲书“空王古佛”四字,命挂铃人垂于岩下刻于此处,并塑像,遂命此处为空王灵应台。踏步栈道天梯,上至台上,瞻拜空王,定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

  云衢亭

  光绪年间,介休“绵山四山人” 之一的梁浚与父梁锡玙上绵山抱腹岩游览,行止静心亭中,看到贺知章题“升降无私”四字,又阅贺的“铁索岭记”,父子二人顿感宦海沉浮,人生坎坷。又见前面栈道在云雾缥缈中忽隐忽现,犹如云衢直通仙境,梁锡玙感慨万千,遂让儿子梁浚于静心亭旁建“云衢亭”,并出对联“禅道成佛路,云衢通仙境”。

  通天云衢

  铁索岭上古建筑星罗棋布,山岭巍峨,旷谷老松。绵绵黛色赏心悦目,但是从古至今铁索岭上下只有通过铁索,很多老弱者不能成行,游人只能抱憾而去。为弥补此不足,三佳绵山投资开发者阎吉英先生于此山壁上建“之”字形天梯一座。天梯依山悬空纵横盘亘而成,共计440多个台阶,全长300余米,如龙驾祥云,气势雄伟,堪称精品。春日登此栈道,观谷中山花竞放,莺转鹂鸣,微风拂过发鬓,宠辱皆忘,心旷神怡。夏日登此栈道,看对山松柏苍翠,山峦如黛,常有彩虹从沟间腾起,虽有游人不同心情千种万种,看此景,只会感到耸峰茂林充盈神心。秋日的绵绵薄雾如白絮飘飞,云随风飘,风随云转,姹紫嫣红的山岭,时显时没。冬日雪落栈道云衢,苍苍茫茫,山接天,天连山,“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只觉若谷虚怀之外的自己顶天立地。雪霁,金光洒满山岭,湛蓝的天,一览无余,画中的您,只能用诗来喻。无论何时行于此栈道上,尘劳顿无,飘然欲仙。

  五龙寺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清徐一带大旱,寸草不生,民不聊生,百姓上绵山焚香求雨。龙母命五龙弟兄东海取水降雨,五龙沿途贪玩,误了时辰,致使降雨量不足。龙母大怒,命行刑执行官棒槌五龙。龙母教子感动上苍,雷公电母派雷鼓天君、闪电天君下界,与五龙齐心协力降雨救灾,旱象解除。后百姓们齐感神灵救助,于此建五龙寺。

  五龙松

  五龙为绵山的地方保护神,五龙松是五龙的化身。唐高僧志超入山时,绵山为五龙占据。龙母已知志超为空王古佛转世,便与他在抱腹岩下棋盘洞内对奕,有意输掉绵山,让于志超。五龙兄弟暴躁气盛,对志超十分恼怒,就一起作法欲将抱腹岩推倒。高僧志超法力无边,右手托起岩顶,抱腹岩安然无恙。五龙战败归依佛门,成为绵山护法真神。从此五龙便化为五棵长生不老之松,永远镇守在这里。

  正果寺

  佛经中述到,空王古佛从过去世转世历劫千万亿世,来到现在世,于三国时,借迪公肉体踏遍山水来到绵山,见此处灵山容灵水,灵水绕灵山,便于抱腹岩下建抱腹寺。再至北魏时,又借鸾公之体至绵山聚徒弘法,设立鸾公道场。此时,空王古佛已挚意将绵山为道场。再历劫世,遍观苍生,见陕西冯翊田氏家族,辈辈修德,当出一位圣贤。于是空王应化其身而生,少而神异好佛道,长大后父母命其娶妻,逃到并州开化寺遇慧瓒法师,出家为僧,法号志超。法师命志超至河北定州临济院,同院中僧众创立临济宗。为弘扬宗仪,辗转异地后上绵山,鹿兔于断崖化桥,引导志超至抱腹岩抱腹寺中。修道修行,功法并增,名声大震,银公、摩斯相继上山拜志超为师。唐贞观十五年(640)三月十七日,唐太宗上绵山谢雨时,志超辟谷成真,成为汉人成佛第一人,空王之佛光永罩山土。弟子银公和摩斯见师祖虽已成真,但躯体中脉息微微,肤色如生,不腐不败,不忍焚佛体,以泥护身,包塑金容日日供奉。至唐开元年间,银公和摩斯相继成真。弟子思本仿照空王佛祖师之法塑银空、摩斯包骨真身,一尊供于银公洞中,一尊供于摩斯塔内。并立宗教宗规,治传世承灯四十四字:性海澄湛、妙体精营、清净禅境、弘善立慈、智圆法空、戒行明达、觉因缘果、心同玄悟、力极归真、永证常乐、佛果还成。

  思本:原名张默,山西大同浑源人,于唐开元元年(713)赴长安殿试,名落孙山。返乡路经介休,闻听介子推的传说,顿悟仕途险恶,且功名不就,无颜见父老乡亲,即上绵山于抱腹寺中落发为僧,尊摩斯为师。张默家乡有悬空寺,自幼受佛理熏染,悟性又强,得空王佛箴言,修《空王宝卷》。唐开元廿年(732)参与大唐汾州抱腹寺碑文检校,晚年严立寺规修整宗仪,实为抱腹寺香火之基。

  性慧·性添:自唐贞观十五年(640)起,银公、摩斯尊空王志超为汉人成佛始祖,又为临济宗始祖,故银公、摩斯为第一代传人,及思本为第二代,便立传承四十四字箴句。首为性字辈,而性慧最长,慈厚质朴,勤修苦禅,堪称辈中楷模。为宏扬空王佛祖之德,远游同州,遍足空王所历,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回至绵山抱腹寺,于大岩下辟关三年。性添为性字辈最幼,边料理性慧护关,边通悟佛理,参透禅机。唐上元元年性慧辟谷月余,打坐成真,当日性添随即胎息,与性慧同升佛国。据传当日清晨,有人目睹空王灵应台上“空王古佛”四字金光熠熠,又闻谷中乐声阵阵,渐入云中。

  海澄:抱腹寺空王创临济宗传灯第四代。俗名不祥,出生后是哑巴,被父母遗弃,后被抱腹寺僧众收为弟子,长大后逐渐会说话,意坚性志苦学艰修,参悟金刚藏经。夏于日中曝晒,冬于冰雪打坐,苦修金刚不坏之躯,唐大和九年(835)八月十五打坐成真。灵石静升王秀家有哑女,由母亲带着上绵山求空王佛保佑,及拜至海澄,塑像目中似有泪流出,落下成丹,哑女服下后便能开口说话,一时间神名远扬。

  禅化:宋嘉祐元年介休人,俗姓王,少年时体弱多病,父将他送入抱腹寺,以仰佛光,消灾长命。后被推为十三代住持。哲宗元祐元年(1086),傍晚有盗贼十余人携带金银财物要在寺中住宿,被禅化严辞拒绝。贼首恼羞成怒,欲焚寺庙。禅化手举蜡烛进入柴堆打坐,点燃座下的木材,盗贼惧怕仓慌逃走,众僧灭火时,禅化从火中走出,从此辟关辟谷打坐成真。相传一日,县衙中县令正理抢劫一案,忽有一僧人从绵山方向飘然而至,并言“失物绵山寻”。众人前去绵山,果然有被抢劫的财物毫厘不差,又闻绵山禅化之事,感知佛恩浩荡。此事不径而走,绵山正果寺一时香火盛极。

  立谨:俗名陈孝荣,宋政和四年(1114)时为汾阳郡员外郎,母亲好佛,供奉空王佛,平生素以上绵山拜空王真身为愿,因多病抱憾而卒。陈孝荣受母影响也颇好佛,为还母愿,前往绵山朝圣。至抱腹寺拜空王佛,跪拜时聆听诵经的声音,句句敲心叩腑,便大彻大悟,归入佛门。陈妻贤慧,常送金银供其衣食,立谨散银赈济百姓。终于修成正果,往登觉境,依然普济救世。相传如果有人困难中念诵立谨圣僧,便会逢凶化吉,解困除危。

  智远:宋高宗年间人,俗名孙业,从小聪明慈良。相传,他访友于绵山脚下侯堡村,友人约入山中练箭时误中一鹿,负伤而去。孙业心中不忍,便沿古道追入山中,只见眼前黛山清泉,苍松翠柏,佛寺神庙隐约山石林木之间,行至鹿桥时却见古桥栈木上插着一箭,孙业认出是山下射鹿之箭,忽然听见山中梵钟交响,便行至抱腹寺,削发为僧,后于绍兴三十一年 (1161)成真。

  法信:宋末,兵革战乱,湖北黄州秀才李善信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直谏黄州县令,县令恐生是非,将他抓入狱中。狱卒知道李秀才心善德厚,乘兵乱时放他逃走。却与家人走散,浪迹两三月后来到介休绵山,遇见一位老僧,二人攀谈中感悟人间荣辱悲欢皆一空字,便随老僧到抱腹寺遁入空门,号“法信”,为抱腹寺二十一代住持。

  一空:德士。生于宋大观四年(1110),俗名秦勇,曾于军中任小校。祥兴元年,秦勇带兵在介休与元军作战,退至绵山脚下。倚石而睡,忽听叹息之声,四面寻觅,遥见绵山顶峰端坐金佛,秦勇跪拜,看自己满手鲜血,伤生过多,看破经尘,便上绵山,于上方院入道。上山砍柴,下谷挑水,敬老怜幼,修桥补路。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辟谷月余打坐成真。

  云鹤:洪洞县首富之子,俗名宝贝,生于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幼时父母溺爱,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懂世事。十三岁时,洪洞瘟疫流行,父母相继而亡。族人卖地卖房,将其家财瓜分一空。宝贝无依无靠,沿途乞讨,至介休,遇一居士,将宝贝送入上方院学道,号云鹤。本性仁厚纯朴,待人慈和,入院三十年后,继任上方院监院。曾辟关辟谷于水帘洞府。宋·淳熙二年(1175)六月初六成真。后却有人言:曾见戒能高僧持钵化缘于洪洞,若遇饥寒之士,或施银物,或施衣食。

  明月、明亮:二人友善,幼年入上方院修道,长大后神心交融。法力大增,宋·宝庆三年(1227),三晋大旱,方圆土地龟裂,草木枯竭,百姓纷纷上绵山求雨。明月、明亮痛感百姓苦难,于龙王殿诵经祈雨。三日内,普降甘霖,万民欢腾。清晨,僧人们前去问询,才发现二人已打坐成真。百姓感恩遂将真身包骨塑像。

  五龙壑、五龙峰

  从此右望为说法台。传说空王佛常立于台顶说法度化众生,五龙皈依佛门后也常于此听空王佛讲经。一日空王佛说法完毕,五龙功力大增,飞身跃过对山山壁,于山壁上拉出了五条沟壑,人称“五龙壑”。壑上的五座山峰,形如五龙听经之状,后人称为“五龙峰”。

  上方院

  有五龙寺,建筑于悬崖之上,始建年代不详,后毁于战火。北宋诗人皇甫韶有“寺楼今不见,唯有五楼高”的名句可证。

  弥陀殿

  供奉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建兴四年(316),石勒与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于绵山作战,战中死伤无数,尸横遍野。石勒痛惜士兵,设坛超度,只见天空中有西方三圣踏祥云而来,荒野中众魂魄随佛光飘摇化生而去。建平三年(332),石勒称帝五年后,于绵山敕建弥陀殿,唐又重建,后历代又有修缮。

  圣母殿

  正中供奉王母娘娘,隋时五楼寺僧人皆从旁边的鸟道上提水。一年,寺中僧人染上瘟疫,朦胧中圣母飘然而来,说道:“念汝诚心敬天,沟前十步赐泉。”僧人醒来寻找,果然见有泉水,饮后众僧疾病消除。山下百姓为除病化疾,也常取水饮用。于是百姓捐资修庙。为保泉水洁净,泉旁塑泉神保护。此井泉,泉水清澈如镜,光洁可鉴。据说每年对泉照一照,可保心明眼亮,能洞察世间万事万物。诸位不妨试试。

  观音殿

  王堉,介休韩屯人。道光年间,因母病开始学医,后不时给人看病,医德高尚。当时妇女生产,因血崩无药可治,多有丧生者。王堉目睹此事,心急如焚,遂上绵山采药,曾尝药中毒。迷幻中白衣观音送丹药为其解毒,并将拂尘一挥,化草药一棵。王堉醒来,细研此草药性,发现有止血特效,可治产后血崩之症,遂名为“血见愁”。在绵山中寻觅,多能采得。王堉感念观音赐药之恩,于道光十四年(1834)复修此殿。

  三大士殿

  西晋时汾州一带瘟疫四起,百姓人心惶恐。此时,忽有三道人研石为末,拌天雨为丸分送给病人,食之痊愈。为感谢道人,百姓送财送物,他们辞而不受,问及姓名,只言“绵山三大士”,遂隐不知所踪。为感神仙恩德,百姓捐资修建三大士殿,供奉文殊广法天尊、慈航道人、普贤真人。唐朝时,又重修此殿。并以佛家称谓叫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并将此殿更名菩萨殿。今又修缮恢复,集佛道于一家,追本朔源,复名三大士殿。

五龙躔景区评论
更多
还没有评论呢!你可以做第一个评论的人哦
我要留言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无需注册)
如果您还不是新浪会员,欢迎注册

周边景点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