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节日
蒙古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是过"小年"和过"大年"。小年及腊月二十三日,大年即是农历正月初一。
小年又称"祭灶"或"送灶神"。蒙古民族对火格外崇拜,认为火神可以赐给人类幸福与财富。过小年讲究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到了晚间送灶神时把各样供品取一点扔进火里,这时全家对着火焰向火神祈祷。
汉族过的春节,蒙古族叫"大年",年前要宰杀好牛羊,制做新衣服,备好各种精美的食品。年三十晚上,全家围坐在摆满肉食、奶食、美酒的桌旁,桌上供一张写着祖宗名字的大纸,以示与祖先团聚在一起进餐、歌舞,谓之"守岁"。初一到初五,纷纷跨上骏马。带上哈达和美酒,逐次位向亲朋好友拜年。拜年者往往还要带上一小包茶叶同去,意思是"带喜回家"。
那达慕草原旅游节
活动内容:“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艺的意思。节期举办那达慕大会、赛马会、嘛尼会、元代宫廷宴-诈马宴、鄂尔多斯婚礼、成吉思汉陵祭奠和温泉森林、蒙古族风俗游等活动。 那达慕大会,又称蒙古游戏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大致在农历七、八月份这一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是蒙古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在蒙古族最早的史书《蒙古秘史》中,便记载了人们唱歌跳舞举行“那达慕”的盛况。当年王昭君出塞时,草原蒙古人民就曾以这种盛大的活动仪式来迎接她。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82个部落,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都要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举行较大规模的那达慕活动。到了清代,那达慕大会便逐渐演变成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民间文娱竞技等庆丰收的大会。刚开始时,那达慕以单纯的歌舞娱乐形式为主,不久便增添了以摔跤、射箭、赛马为基本内容的比赛项目,而且竞技占有较大的比重。重视竞技比赛,和蒙古族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如今,竞技已几乎贯穿到蒙古族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中去了。如春季打马鬃,剽悍的骑手调教暴烈的生个子儿马,祭敖包仪式之中,姻礼进行途中,都会展开规模不等、趣味迥异的各种竞技比赛。
蒙古族在长期的征战生活和狩猎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尚武、崇敬英雄的风俗习惯,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古代竞技比赛规则,如摔跤中一局定胜负,远距离越野赛马一次见分晓等。
那达慕通常在盛夏初秋的7月和8月间举行。
内蒙古草原旅游节
每年于呼和浩特市举办一次。它是在那达慕 (亦称蒙古游戏节)的基础上融经贸洽谈、物资交流和竞技比赛、文娱活动于一体的民间传统节日,其规模、形式和内容远比过去的那达幕大会要丰富。
内蒙古草原旅游节暨内蒙古国际马术邀请赛, 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赛马场举行开幕式,邀请来自世界各国、港台及国内各界人士参加,节日隆重热烈,有摩托车队、骆驼队、马术队、武术队、安代舞、摔跤(即搏克)等表演节目,最引入注目的是男子"三技"比赛,即摔跤,赛马和射箭比赛。
摔跤是男子“三技”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成吉思汗被选为蒙古大汗后,遂把摔跤定为考核将士的重要科目,民间也将摔跤列为节日的第一项比赛。蒙古式摔跤与国际摔跤有许多不同之处。蒙古式摔跤不分体重等级,只要一方使对方膝盖以上的任何三点着地就算获胜。而国际式摔跤,仅摔倒还不能定胜负,只有使对方两肩胛同时着地才能得胜。而且要按运动员的体重来分级别。蒙古式摔跤的优胜者可以得到光荣称号,接连两年击败所有对手的,可以获得“巨人”称号,以下则按名次分别为“雄狮”、“大象”和“雄鹰”等称号。摔跤是蒙古人的癖好。每当举行“那达慕”时,各地摔跤选手不远万里云集到呼和浩特。谁要是夺到冠军,谁就格外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姑娘们的爱慕。摔跤采用一次淘汰制,摔跤者脚登高筒马靴,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有其独特的风格及民族色彩。在赞歌声中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然后跳跃上场,凡获胜的摔跤手皆可获得奖品,如一只绵羊、几块砖茶,甚至奖一匹金鞍马。
赛马也是节日中的精彩内容,最吸引游人关注。届时骑手们一字排开,人人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十分英俊。人们通过赛马比赛,以炫耀自己的骏马良骥,展示出众的骑技。赛马分赛跑马和赛走马,赛跑马可多达数百人,先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能获奖品。成年人只能参加马术高超的走马赛,要求马步稳、走势好、速度快。
射箭是集古代蒙古族军事作战,猎捕野兽的一项娱乐比赛。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形式,静射所使用的弓箭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距离亦不等;骑射要求跑马射箭,技艺高超的骑手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
每两年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一次,各旗、县乌兰牧骑均前来参加会演,而且组织专家评审,定出名次,有最佳创作奖、最佳演出奖、最佳演员奖等,由自治区文化厅颁发奖杯。乌兰牧骑艺术节有时与内蒙草原旅游节、内蒙那达幕大会(蒙古游戏节)同时举行,既可增添节日欢庆气氛,又为开展草原旅游事业助兴,是内蒙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