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该怎样去“濒危地”看最后一眼(组图)

http://travel.sina.com.cn  2009年06月24日09:49  新京报

  


撒哈拉沙漠并不是荒无人烟,里面有山脉、湖泊、草原、城市。本版图片/CFP

  


冰天雪地的极地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环境恶化,而游客的到来和脆弱的环境之间也有关系。

  地质学家费宣说,脆弱而神秘的地方,更能勾起某些人的旅游兴奋点。而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很多自然景观逐渐消失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某些本就生态脆弱的地方更有“看最后一眼”的心态,而人流的集中却更增加了“濒危”的危险。此时,在政府及国际组织介入下的濒危地旅游开发或不开发,对大众是否能接近和如何接近濒危地旅游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濒危地形成

  游客增加成自然破坏助推器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生态丰富而脆弱,2007年《福布斯》曾经公布世界濒危旅游地,西藏位列其中。“上一次镜、出一次书、去一趟西藏”也成为新时期三大俗。

  中国科学旅游探险协会主席、高山气候专家高登义说,“濒危游”这个概念,有歧义,是说这个地方濒临危险,鼓励大家去旅游呢?还是说这个地方生态异常脆弱,需要人们保持克制冷静的态度。其实笼统称一个地方为濒危地带并不确切,我想在我们周围,普遍的环境都在经历危险,只是我们目光更多集中于地标性的地方,关键是倡导一种旅游的态度,游客面对这样的地方应该有所启发。

  就像将西藏笼统地列为濒危旅游地并不恰当,因为西藏东南部地区植被茂密,生物多样。但是对比1966年第一次到珠峰大本营,珠峰生态景象改变令人惊讶,高登义称,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东油田燃烧,通过西风传送到珠峰地区,使得珠峰北坡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破坏严重。但是珠峰游客的增加也是生态景象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跟珠峰管理局说了很多次,在这里建宾馆修旅店是不行的。”高登义还记得1966年珠峰“在海拔5300米就有冰塔林,但现在在6000多米也看不到了”。这样的处境犹如其他公布的世界濒危旅游地,海明威笔下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可能将永远闪耀在文学名著里。

  濒危游态度

  最好方式不是说谁也不要去

  这些美丽而脆弱的地方,往往还闪耀着另外一种充满质感的景致。地质学家费宣正在穿越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的途中,在中途被迫返回北京的几日,他告诉记者,这一次的穿越活动让他看到了撒哈拉处处洋溢的生命热情,和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费宣也看到了现实中的撒哈拉和当年自己在教材里认识的撒哈拉大不一样,一个是由于岁月变迁地貌变化,另外一个是因为处于当时当地的切身体验,“撒哈拉沙漠里有山脉、湖泊、草原、城市,每个孩子的脸都那么生动,沙漠里的妇女每个都那么美。”

  结束行程后,他决定写一本书将科考观察和个人体验结合起来,展示一次有知识有思考有生活有磨难的旅游。费宣称任何一个目的地都不仅是稀缺的风景本身,当地的传统和日常生活是风景中生动的图案。

  去年他徒步格陵兰岛,在北极的外围看到不少旅游团队,北极由于气候变化而使得珍贵物种面临绝境,但是前来的人络绎不绝,虽然说全球气候变暖是北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但是游客的到来和北极脆弱的环境之间也有关系。作为地质学家的他认为,当我们提及濒危地旅游的时候,肯定涉及到一个旅游者素质的问题,究竟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接近那些美丽而脆弱的地方?他认为,濒危的东西很多,每一天人类的多种方言都在消失。对于濒危旅游,最好的方式并不是说我们谁也不要去了,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自然规律作用等因素使现在的生态环境恶化是主要原因,我们要做的是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普通的游客来说,参加这种旅行,一定是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区别于一般的大众游客。当他了解了自然的丰富和脆弱,对旅游的理解、环境和个人的相互关系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是否该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游曾引起了各方争议。本报记者 倪华初 摄

是否该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游曾引起了各方争议。本报记者 倪华初 摄

  - 个案

  可可西里的生态游开发争议

  行政否决

  “没向游人开放核心区及缓冲区”

  从今年年初以来,可可西里生态探险旅行社负责人肖晶慧的手机几乎打爆,大多数都是询问“可可西里生态游”的问题。这源于今年年初媒体报道了“可可西里推出生态环保体验游,可体验巡山队员的生活”。在生命禁区开展旅游,让可可西里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昆仑山南麓的可可西里国家级保护区,核心区的面积约2.55万平方公里。保留了原始的生态环境和独特自然景观,是高原野生动物的乐园。作为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下设的可可西里生态探险旅行社被认为是惟一有资格接待可可西里生态游的旅行社。这条生态旅游线路中,“旅行团每次最多有15名游客,由巡山队员带队,沿巡山路线观赏雪山、草原,了解高原珍稀野生动植物,感受巡山队员巡山生活。”

  但今年3月初,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公开表态,“可可西里保护区没有向游人开放核心区及缓冲区。”

  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森林公安分局副局长罗延海重申了对生态游的态度,“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到目前为止,没有开展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可可西里管理局也没有批准过任何个人或团队进入可可西里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活动,更没有委托任何人组织开展可可西里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而处于舆论漩涡的可可西里生态探险旅行社负责人肖晶慧,则“迫于无奈换了一个号码”。

  旅游设想

  “完整全面的规则要在出发前建好”

  然而,从现实来看,可可西里如同地球上任何一个无人区一样,想要完全阻止游客进入,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热闹的气氛会在每年夏季出现,那时候,沿青藏公路进出的游客总会到保护站停一停,有自驾车、摩托车、自行车,有踩着滑轮、滑板的,有徒步的。

  参与可可西里科考达十年之久的原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生态文明研究院研究员王方辰认为,可可西里的海拔在5000米以上,在冻土地带勉强成活的草皮是地表的生态屏障,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只要有游人来,便意味着生态破坏,但他数年前反对旅游开发的观点现在“有所改变”,因为“从索南达杰到五道梁保护站,还有多少是绿地?”变成了沙漠的可可西里,“怎么旅游都行”。而对于“可可西里腹地特别是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聚集的地区,千万不能搞生态旅游。”王方辰称,生态旅游首先需要当地主管部门的一个生态影响评估,可可西里这个环节是缺失的。旅游需要一定的旅游接待设施,而一旦兴建基础设施,对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又是一次损害。倒是在可可西里沿线例如109国道或者青藏铁路沿线可以开展生态教育旅游,或者离开地面旅行也可以,“例如直升机或者在沼泽地利用气垫船旅行,这样对地表的伤害可以降低。”而这样的旅游方式,必定是高端的,小众的,也是更为环保的。

  王健民称,如果旅行社在可可西里开展旅游,是怎样约束自己并约束游客的呢?“旅行社宣布的每年接待游客1000人,这个数值是怎样测算、确定下来的呢,为什么会是1000人而不是500人?与可可西里生态探险有关的诸多问题,尚经不起推敲。旅行社在做可可西里旅游的时候,发出来的只有那些只言片语的注意事项是完全不够的。”

  王健民称,“要做这样的一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生态探险活动,完整全面的规则,一定要在出发之前早早建好。即使是一个简单估算,这份规则也应该有不少于100页的篇幅。”

  负责任的旅游者态度

  1、在参观一个地方之前,要先了解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点。

  2、尊重访问目的地文化,不要将自己的文化价值强加于人,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3、不接近、不追逐、不投喂、不搂抱、不恐吓动物。参观野生动物时,不穿鲜亮的衣服。

  4、自觉做到不践踏贵重植物,不采集和购买受保护和濒危动植样品。

  5、不购买、不携归被保护生物及制品。

  6、不丢弃垃圾,不污染水土。去特殊地方,要自备用具将垃圾带回。

  7、通过旅游实践,积极参加有益于保护自然的各种活动。

  8、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环境的关系有更清楚的认识。

  - 声音

  生态游规则要具体到游客穿戴

  ●王健民,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有组织、有目的的旅游探险活动,肯定比盗猎者对自然的破坏要少许多。而这次拟组织可可西里生态探险旅游的那家旅行社,已经在企业名称上标明了自己所从事的是一种有挑选的“生态探险”活动。但是,从目前来看为拟开展的可可西里旅游所做的准备仍然十分不充分,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众会对可可西里旅游投以特别关注的理由。

  今年是中国生态旅游年,但是我们看到光有这个口号,却没有任何的操作规则。生态旅游对应的是生态薄弱的濒危地带。操作规则需要详细具体,甚至包括了游客应该全身穿戴怎样,在可可西里就应该是黑灰色,和它的环境相近,以免惊扰动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生态旅游 的新闻

象牙塔里的美丽风景

宁静的林荫道上,偶遇温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风采飞扬的青春,恍若与世隔绝...

遗落在酒店的电影瞬间

酒店是很多电影的重要场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发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为凶杀悬疑电影的重要证据场所...

新贵墨尔本

墨尔本,是个奇妙的地方:一边依偎着蔚蓝的大海,一边枕靠着沧桑的岩石;悬崖峭壁之间可以开辟出世界上最美丽的公路...

与空姐有关的那些事

空姐,很多人认为是一份即轻松又令人羡慕的职业。其实空姐的工作却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时,也必须要保持微笑等等...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