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贺兰:史前人类艺术长廊
2008年7月9日,继前两届国际岩画研讨会在银川召开后,第三届国际岩画研讨会再次落地银川,贺兰山又一次成为史学界、美术界、岩画界、文字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引发这些关注的显然是贺兰山里的岩画。
上世纪80代初,在世界岩画研究者的视野里,中国是岩画分布的空白区。1984年,宁夏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岩画开始走进专业人员的调查视野中:他们在贺兰山发现了16个岩画分布点,上千幅岩画作品。1987-1991年,宁夏贺兰山岩画考察小组走进贺兰山进行专业而规模的岩画普查工作,一个贺兰山的岩画世界被打开了:岩画超过10000幅,组合画面在3000幅以上。整个贺兰山,俨然是一个岩画的王国。贺兰山告诉世界:中国岩画在世界岩画领域已不再是空白。
贺兰山岩画构图奇特,形象怪诞:既有个体图像,也有组合画面;既有人物像、人面像,又有动物、天体、植物符号和不明含义的符号;此外,还有描绘游牧、狩猎、械斗、舞蹈、杂技等场景的画面。意大利岩画专家圣索尼说:“贺兰山有许多非常漂亮的岩刻,而且有些和我们国家的很相似,比如说鹿和母子鹿。”国际岩画委员会执委、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这样评价:“贺兰山岩画最突出的内容是人面像。这种人面像岩画虽然在中国北方南方都有,可是没有像贺兰山那么集中,这一特点在世界岩画界也是很突出的。”
贺兰山岩画创作年限的上限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它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史书,是生活在这里或来到过这里的北方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更是记录人类史前时期的艺术珍品。显然,创作这些岩画的族群不完全是人们关注的匈奴、斯基泰、党项等民族,那些消失在历史屏幕背后但却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戎、狄、回纥、吐蕃、铁勒等民族同样会以岩画的方式留下他们的生活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说,贺兰山的岩画何尝不是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和人种的博物馆呢?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克罗斯先生将宁夏贺兰山岩画点纳入了非正式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充分肯定了贺兰山岩画所蕴含的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
宁静的林荫道上,偶遇温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风采飞扬的青春,恍若与世隔绝... |
酒店是很多电影的重要场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发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为凶杀悬疑电影的重要证据场所... |
|||
墨尔本,是个奇妙的地方:一边依偎着蔚蓝的大海,一边枕靠着沧桑的岩石;悬崖峭壁之间可以开辟出世界上最美丽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认为是一份即轻松又令人羡慕的职业。其实空姐的工作却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时,也必须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