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起,中国航空运输协会(China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简称“中航协”)调整机票销售系统,出售的机票将只显示价格,头等舱及经济舱全价票不执行票价浮动机制,并且机票最低折扣不低于3折。对此,国内多家代售点表示,实行新系统将导致机票价格上涨。
随后中国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简称“民航局”)否认机票涨价,称“国内航线运价政策无任何变化。”
“不低于3折的价格标准”被公众看作是中国航空公司又一次的“价格联盟”。
价格“操盘”者
中航信是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旗下的大型国有科技企业,是中国航空旅游业信息科技解决方案的主导供应商,于2001年在香港上市。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简称“国航”)等多家国内航企共同持有中航信65%的股份。这个原是民航局附属事业单位的机构,成立伊始便成为价格管控体系的载体。
中航信作为向分销代理人、售票处和消费者提供航空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公司,负责运营中国航空业唯一的存货控制系统和代理人分销系统,占有中国计算机订票市场97%的份额。除了向航空公司收取销售佣金,中航信还向机票代理人收取每月每台终端1000元人民币的使用费。这是一家类似于中国银联的机构。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航信对价格体系的控制只是表面,隐身其后的“价格联盟”发起者才是国内航空业真正的价格操盘手。这个操盘手就是中航信的股东们,包括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outher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简称“南航”)、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rporation Limited,简称“东航”)、国航、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Haina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简称“海航”)、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Shenzhen Airlines Ltd.,简称“深航”)、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Airlines Co., Ltd.,简称“上航”)六家航空公司。
不过,即便公众口中的这个“价格联盟”真的存在,它们也一向分分合合。
联盟的分与合
最早进入公众视线的“价格联盟”出现在2005年。当年的3月3日,国航、东航、南航以及海航集团有限公司(HNA Group,简称“海航集团”)负责人召开价格同盟会议,恢复各家在上海、广州等特定航线上合作协议。随后,上海、深航的武汉负责人也加入这个“价格联盟”的谈判,磋商武汉至上海、广州、深圳机票的“联盟统一价格”。
然而,在这个“统一战线”形成不到10天的时候,媒体就报道称,“价格联盟”濒临瓦解。报道说,虽然机票在售票网络中基本被航空公司锁定全价,不过一些航空公司向代理点“暗中”放出折扣机票。这些航空公司基本都是小航空公司,他们经营线路、班次单一,机型也不占优,在维持同样的高价票过程中,上座率便会处于劣势,往往会率先冲破结盟。
不过,在“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价格联盟”还是维护了其坚挺的态势。随后,联盟再次松动。2005年6月19日的《南方都市报》报道说,国航以3折380元的低价促销广州至上海机票,因被指扰乱了广州航空市场的“价格联盟”,遭到封杀。
报道称,以民航中南局为首,南航、东航、海航、上航、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Sichuan Airlines Co., Ltd.,简称“川航”)、厦门航空有限公司(Xiamen Airlines Ltd.,简称“厦航”)等多家航空公司对国航联合下达“封杀令”。当时除5家主要代理国航机票的代理点继续销售国航机票外,其余400多家已停止出售国航机票。
报道引述民航中南管理局官员的话称,“价格同盟”在民航目前现状下,应该有其存在的必要。这位官员表示,在目前中国特有的民航体制下,虽不能靠卖高价来完全赚取消费者利益,但也不能以此低价来扰乱整个市场秩序。
《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被认为是航空价格联盟的“圣旨”。这份《方案》规定,国内航线的机票价格在规定的基准价基础上,上浮不得超过25%,下浮不得超过45%。
《方案》还规定,“航空运输企业应建立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机制,鼓励航空运输企业降低成本,拓展航空运输市场”,而对于航空运输价格违法行为,“将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由民航主管部门依据《民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理。”
民航管理部门经常以此《方案》的内容来解释外界质疑的所谓“价格联盟”。民航管理部门说,下浮不得超过45%,也就是说打折不得低于5.5折左右,否则会因“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不过,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对于航空公司而言,什么季节该实行什么样的价格,似乎早有默契。于是,“价格战”与“价格联盟”交替出现,反反复复。
2007年8月6日,经中国民航局牵头,国航、东航、上航、南航、海航试行“京沪空中快线”,与此同时,航空公司结成“价格联盟”,京沪航线票价全面上涨。但此次“联盟”依然没有维持长久,时隔3月,联盟再次遭遇特价票的挑战,脆弱的“价格联盟”再次瓦解了,“价格战”与“价格联盟”只在一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