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喜怒哀乐 奥凯停航,东星停运。民营航空继续陷落。
3月13日晚,东星航空有限公司(East Star Airlines Co., Ltd.,简称东星)发布声明称,经过几个月的接触与了解,公司董事会认为与中航集团无法形成商业合作的基础,正式拒绝与对方的股权合作。中航集团是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601111.SH,简称国航)之母公司。
中航对此未做出回应。不过,3月15日,新华社消息称,应武汉市人民政府请求,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决定自15日0时起,暂停东星航线航班经营许可。继奥凯之后,这是第二家被停运的民营航空公司。
一直以来,中航对此收购信心满满。“这事你记住,就是兰世立的错,别的我不能多说了。”一位参与者告诉《中国企业家》记者。
为了此次收购,中航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一方面,中航与东星进行收购谈判;另一方面,与当地政府合作。就在东星发布公告的前两天,3月11日,中航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共同打造武汉航空枢纽框架协议”。
“和我们谈判的人,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是‘我是应省里、市里的邀请和你们谈的。我们不想让企业倒了’。”一位东星的员工告诉记者。
早在去年中旬,由“欠薪事件”、“飞行员停飞”引发的东星危机,就已经曝露出东星资金链紧张问题。东星总裁兰世立一度想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然而一直未能如愿。巧的是,去年底,他与想进军武汉市场的中航一拍即合。
此番谈不拢其实背后原因再简单不过。一位知悉内情的人告诉记者:“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收购对价方面不能达成一致。”之前有消息称,中航收购东星要付出6亿人民币。很快中航总经理孔栋否认,“这一价钱不对”。
上述参与者用“烂白菜”形容东星。
不过有一点,孔栋当初决定与兰世立谈并非犯傻,收购东星有战略意义。
中航最重要的理由——完善网络。目前,国航三个重要运营基地,北京、香港(通过和国泰交叉持股)和成都。而在华中地区,尤其是“九省通衢”的武汉,国航一直无法进入。
早在2006年,中国首家航空运输综合改革试点就已落户武汉。民航总局给予武汉最大的政策开放,这意味着武汉很可能成为京沪穗三大枢纽之外第四大航空枢纽。
这是一块让人眼红的肥肉,但吃上一大口却非易事。武汉目前有三家基地航空(分)公司在运营。东航旗下的武航,南航的武汉分公司,还有东星。由于东星有自己的旅游公司,以及低于市场20%的票价,其市场份额一度可占到4成。而国航的飞机只能在武汉经停,不能始发。
谋划武汉市场的原本是东航。按东航的计划是与南航的武汉公司进行合资,另一个方案是收购东星。其时,东航正在酝酿的“断臂止血计划”,降低负债率,补充现金流,管理环节简化是目的,因此这一方案根本没有进行讨论就夭折了。
当然,东航武汉与南航武汉的合资有一定的基础。刘绍勇来自于南航,且东航与南航早就已经达成10项全面合作的协议。
这才是中航进攻武汉真正意图。提早下手,拿下武汉,狙击东航与南航的合资。
无疑,武汉市场的风起云涌可能是东航与南航走近的起点。从东星收购案一事看,中国民航格局的衍变,不单单是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较量,背后一定是三大航空公司的战略性进攻与防守。而兰世立和东星,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
当然这也给东星们提了个醒,如果你不能像春秋航空一样,找到、坚持合适的商业模式,苦心经营,那棋子的角色是注定的。话说回来,如果兰当初只为一个航空公司的壳而来,如今遭中航遗弃,当初的梦就是白做了。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