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沙云
塞班岛
一个平常的日子,去了一个平常的景点。
天下景点无数。与其说是给游客消遣,不如说是给导游予工作和收入的机会来得贴切。所以,下车之后,随着导游走向崖上,仅是顺从而已。
踏上悬崖,面向大海。那一刻,眼睛和心境一起豁然开朗。
大海,并不温柔,浩浩瀚瀚,翻卷着波涛,在天地间来回;大海,也不张扬,不发怒的时候,几乎是静静地,穷尽在天际,穷尽出我们的视野。根本无须驾一叶扁舟,站在崖边,就会真真切切感受渺沧海之一粟的意境。自我之渺小,人生之须臾——每个人站在海边,都会马上明白这个真谛。
只有在碰到礁石时,大海才拍碎了浪,发出气势澎湃的声响,卷起高高的雪白的浪花。浪花只存在一瞬间,很快便洒落在礁石上,回归到大海里,和它的兄弟姐妹一起,再一次,静静地拥向天边。
就在这一瞬间,就在这无数的一瞬间,就在这无数的重复的一瞬间,坚硬的礁石在柔软的浪花里,扭曲成S状。这样的礁石,如果能搬动,搁在哪个艺术博物馆,都是最夺目出彩的镇馆之作。
大海慷慨地给予人类许多许多,其中就有它的创造力。
知道这里是万岁崖和自杀崖。崖直落数十公尺,下面是湛蓝的海水、洁白的浪花和很艺术的礁石。造化模糊了人们的思维和是非。我微微俯下身子,看着温顺而美丽的大海,揣摩不出,那些纵身一跳的日本兵,是愚昧、苍凉,抑或是为美殉情的浪漫。心里想,这些小日本自杀也挺会找地方。抗战期间,我们也有八女投江,也有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在冰凉的松花江里,壮士跳到荆棘丛生的狼牙山,那是何等的悲壮,那需要何等的勇气。
除了大海的震撼,一切都很平常。人不多,却不荒凉。当年跳海跳崖的是战士。无论操纵指挥他们的谁,无论他们投身的战争正义邪恶,他们临终前想着的,许都是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吧。不去打扰那些无辜的野鬼孤魂,看海,拍海,尽量多地带回些大海的记忆。
这是很平常的一天。
镜头前不时有东西飘过。很奇怪,风平浪静的时候不该有异物四起啊。放下相机,看到是几个女孩在往海里撒花瓣。随即又闻到酒香。循味望去,这才发现,和我们一样黄皮肤黑头发的游客,有不少是日本人。
那些日本人,男女老少,都拿着盛有食物和酒的一次性杯盘往崖边走,然后往海里洒食品。严肃,虔诚。他们是在祭奠他们的先烈。
那酒,是米酒,飘着熟悉的香味,类似——或就是我们这里的糯米酿成的酒酿,再酿成的老白酒。
那饭,和着酱油,呈褐色,有点像粽子。那是我们老祖宗的传承。
那人,有老有少。老的,似是跳海人的兄弟好友。少的,是我们眼中最不懂事、最让人操心、最颠覆传统的一代——八0后。老的,少的,都一样认真,一样自觉,一样地仿佛在干着一件需要全身心付出的重大事业。有些八0后,头上缠着我们深恶痛绝的太阳旗,却是一脸的庄重。
我注意了一下,附近有一辆食品车,不知是随团跟来的,还是一直停在这里的。在车旁不停操作的是个年轻人,头上就扎着太阳旗,像是个义工。
祭奠完后,那些人到观音塑像——那尊塑像是(不知政府或是社会团体)为保佑海中的灵魂特意建造的——手扶着莲花座,低头,默思,有的则嘴中念念有词。这个过程不短,后面的人井然地排队等着。队伍中照例是男女老少都有。
这并不是特殊的纪念日。只是平常的一天。也就是说,这里,天天如此!
海里的那些,并不是野鬼孤魂。半个多世纪了,至今有人想着他们,念着他们。
置身在这热闹的环境,看着人们凝重的表情,却,感到心酸。
想起八路军老战士卖花度余生,想起志愿军战士拿着当年发的“最可爱的人”的茶缸乞讨,想起野战医院的墓地里有名有姓却孤伶伶伫了几十年的墓碑。这些都是媒体报道过的。
墓碑的故事,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有过播报。那片墓地留存年月,比起抗战来,短多了,是和平年代的一些战事造成的。野战医院的重伤员去世之后,就埋在附近的这片土地里。长眠在这里的人,都是有名有姓,有案可稽的。因为种种原因——或许也包括官僚主义或不作为的原因——没有通知家属。后来野战医院迁走了(或是不办了,我看电视总有一沓没一沓的看不全),这片迁不走的墓地就再也没人管。最后,是一位好心的民警一个一个地为他们找到家属。其中,有一个墓碑上的人还活着,也就是说,另有一人成了和平年代的“无名英雄”。
想到了很多。念想中的人,与我无关,与任何活着的人无关,静静地孤独地,化作一抔土。这些孤独的魂中,包括我那个八一三后弃学从军从此一去不归的亲舅舅。我从来没有为他洒一杯薄酒,因为从记事起,我们就被教育要移风易俗,要破旧立新,要做个革命者就必须摒弃封建迷信。
还想到活着的。年底了,系统里一贯有传统搞个联谊慰问一下退休校长。开个会讲讲时事形势,聚个餐发点小礼品,这样的活动,撑破天也就花费四五万元。今年起,搞改革了,中小幼教分别联谊,今年中教,明年小教,后年幼教。也就是说校长们三年才能聚会一次。大家都勤政廉政倒也是好事,但这四五万元,也就是局长每年出国旅游少带一个侍从就可以省下的钱。
人一走,茶就凉,哪还有酒。
再也没有心情,早早回到车上。车旁恰好有几个日本女人走过,无聊中朝她们捏了一张。阳光很强,阴影便也很深,那些日本人行走在黑白之间。
也许,我们无须埋怨日本人的黑,也不必太愤怒他们时时标榜自己的白。而多一点发现,那黑白之间的细节。
同时,反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