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拥有许多项“世界第一”,位于瑞士中南部格劳宾登州、正在修建中的阿尔卑斯山圣哥达隧道就是其中之一。这条全长57公里、将于2017年完工通车的山底铁路隧道将是世界上最长的隧道。
应瑞士旅游局的邀请,6日,新华社记者同常驻日内瓦联合国记者团一起来到位于阿尔卑斯山谷的塞德龙镇,参观了圣哥达隧道的中心路段。
5月的瑞士空气清新,风景怡人:黄色的蒲公英铺满山坡,山脚下湖水碧蓝,山顶上白雪皑皑,一派典型的瑞士田园风光,令人分外惬意。不过,当听到隧道工程信息中心主任、地质学家伊夫·博纳诺米的“要求”后,记者们却轻松不起来了。博纳诺米要求大家,在进入深度达1000多米的隧道之前,先了解如何使用氧气面罩,然后再全副武装:从橙黄色、带有荧光条的连体工作服、氧气罩背包、充电照明灯,到头盔、耳机、专业眼镜和长筒水靴等等,缺一不可。
不仅如此,每人还必须在登记册上签名并留下最信任人的联系方式!同行的一位记者不禁打趣说:“这跟签生死状差不多啊!”
全副武装之后,记者们跟随博纳诺米前往工地。先坐小火车,再改乘齿轮升降机,最后登上下行深达800米的竖井电梯。1分半钟以后,大家已经置身于地下1000多米的隧道内,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闷热的气流,耳中则充斥着隆隆的工程作业声。
博纳诺米介绍说,这项“世界之最”工程穿越阿尔卑斯山底,隧道全长57公里,于1996年动工,动工地点正是位于隧道中间的塞德龙。由于长度太长,隧道在从两端挖掘的同时,还从中间的若干支洞施工。如今,85%的隧道已经挖掘完毕,预计整个工程将于2017年完工并实现通车。
圣哥达隧道地质构成复杂,施工难度很大,工程总耗资预计高达200亿瑞郎(约合177亿美元)。博纳诺米说,隧道内既有异常坚硬的岩石地段,也有地质松软、容易塌方的地段。因此,挖掘进度差别很大,最多时每天能前进20米,少的时候只能挖掘四五米,有时甚至只有1米。
博纳诺米说,圣哥达铁路隧道建成后,将极大地缓解拥堵不堪的圣哥达公路和铁路压力,其最重要的作用是转移来自德国、法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等国的重型货运车。隧道建成后,两条轨道每天最多可通行350列客货车。货运列车平均时速可达160公里,而客车最高时速可达250公里。而列车穿越隧道平均只需18分钟。
在隧道内参观时,记者看到,两条主隧道由多条纵横交错的辅助隧道连通。主隧道每隔80米就有一个紧急出口,发生火灾时能迅速将旅客疏散到与主隧道平行的救生隧道内。此外,主隧道上方每隔一段就有一个直径很大的通风口,火灾发生时,烟雾和毒气将会迅速从这些通风口引至上部的通风隧道。
此外,博纳诺米表示,由于隧道内温度最高达28摄氏度,通风和冷却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圣哥达山底隧道在设计和施工时对此考虑充分,安装了最安全和最先进的系统和设施。
据博纳诺米介绍,隧道的施工人员共有2300人,其中外国人占84%,堪称“国际大军”,他们主要来自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波兰和南非等国,而瑞士也有1.5万人间接从事各种与隧道工程有关的工作。
和记者一样,隧道中的工人也是“全副武装”,他们或站或坐,正在休息。博纳诺米说,工人们一天工作8小时,其间有1小时休息时间,在连续工作10天后可以休息4天半。
记者试着与一名老工人攀谈,得知他是瑞士人,在这个工程已经工作了7年。当记者问他是否会继续干下去、直到第一辆列车驶过时,老工人微笑着回答:“是的。”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