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包车
更有甚者,取缔的禁令一发出,也遭至了那些最具复古情怀的西方人的哀伤和悲叹。为了表示对父母伤感的同情和想往,许多年青人居然成为了复古主义的急先锋,他们成群结队组成背包族,来到加尔各答的老街焦龙基路附近的小巷深处,一次又一次报复式的乘坐黄包车,享受着即将一去不复返的殖民主义时代的大好时光。甚至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英国BBC等大牌西方媒体也加入了复古派的队伍而派出精兵强将,在加尔各答古老的街道里跟踪拍摄黄包车夫那凄绝残美的镜头,非常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田园油画风格。
黄包车(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
为了省钱,我们也像西方背包族那样拿着“印度旅游指南”,寻找到他们爱去的一些老街巷的小旅店。出来闲逛时常常迷失在加尔各答迷宫般的古巷中,这样就需要求助于这些黄包车夫。《旅游指南》说和他们讨价还价有些麻烦,但是在我看来,却比那些海盗般的出租车司机来说好多了。其实价格本来是不贵的,再远的路也就是在10元(人民币)的零头之间博弈,实在是一种有趣的交流。再说,大街都禁止他们出行了,想走太远也不可能。我有一次说是要去维多利亚博物馆,结果给了20卢比(4元人民币),但是没有走多元就不能走了,我感觉有些吃亏。
在摄氏40度异常恐怖的高温中,他们穿着破烂的背心,赤脚踩在融化的柏油中,真正烙下了脚印。每天他们的收入就是在100-150卢比之间,相当于人民币的20-30元(他们的确可能向外国乘客要的多了一点)。哪怕按照中国人的标准,那也是在贫困线之间,尽管这样,他们生活的诚实坦荡。注意看他右手拿着一个小小的铃铛,遇到路人时就用铃铛敲打车杆。他们的车一般都是从车行租用来的,每天租车的费用是20-40卢比(4-8元人民币)。据说每三个车夫才有一辆黄包车,一天24小时人休息,车不休息。
从战争时期的美国人留下来的中国黄包车的照片看,加尔各答的黄包车和我们旧中国的有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