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距西安市70公里,距咸阳市3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25公里。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
暂无
早在明、清年间就开始制作,距今已有四百年历史。以香、脆、酥、甜为特点,长期被人们列为馈赠亲友的精美食品。原料以芝麻、糯米、植物油、白糖为主,工艺技术复杂。
由唐代佳点“见见消”(油浴饼)演变而来。糕面隆起,泡泡蓬松,其味芬芳,入口即消。形状玲珑剔透,犹如巧制凌花。
云云馍和干馍是本县两种民间古老食品。均以精粉、植物油、鸡蛋、白糖等原料掺揉烘烙而成。云云摸扇形两头反卷似朵朵白云;干馍扁圆犹如淡黄色的象棋子。其共同特点是干、酥、香、甜,便于携带久放,为招待贵客、馈赠亲朋、外出旅游携带的佳品。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销往国外。
永寿县安宫桥大麻花主产监军镇安家宫村,生产历史悠久。采用细白面,经多次揉制,再用菜籽油两次炸制而成。成品长尺余,粗如手臂,个大色亮,香味扑鼻,干脆爽口,宜于存放,为馈赠、佐餐之佳品。
乾县锅盔公元六二四年至七零五年,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烹食困难,监工士卒便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兹后多经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锅盔直径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内瓤起层,美味可口。
腊汁肉是一种用酱锅酱制的酱汁肉,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其特点为: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嘴油,不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食客手记: 在西安,老樊家几乎成了腊汁肉的代名词。不瞒您说我就住在离老樊家不远的地儿,这东西我最爱吃了。连想一想也要流口水。 特点: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肉夹馍的烧饼皮酥里软,用刀平切,再夹上剁烂的肉泥,肉里还浸着鲜美的汤。肉夹馍的烤饼很有讲究,咬在嘴里又脆又松软,而肉在大锅里炖的酥酥烂烂的,两者配合在一起,味道非常鲜美。这种肉夹馍被称为“腊汁肉夹馍”,还有一种叫“孜然炒肉夹馍”,是将现炒的孜然炒肉夹到“馍”里,孜然炒肉的配料主要有:牛肉丝、青椒丝、绿豆芽、辣椒、孜然等。 西安最有名的肉夹馍是“樊记”,在钟楼向南过十字路口,竹笆市街上。还有一家“王奎”,在东木头市街顺着街道向里走300米,路南的一家小门面。“樊记”和“王奎”的肉夹馍各有千秋,“樊记”的更香一些,而王奎的有点腻。“王奎” 的馍夹肉之前,师傅会问要“纯瘦”、“纯肥”还是“肥瘦” 的,根据自己的喜好向师傅提出要求。一个馍2元,店里还有紫菜粉丝汤,和肉夹馍配合一起吃,很有味道。
粉皮子又称-片皮-,入口有咸,酸,辣,香,冲等味.吃的方法都是凉拌,嚼之光滑,柔韧,自带几分凉爽.寒热皆宜,老少喜传统得粉皮子是由生长在山上的蕨菜根茎捣碎,取其淀粉加工而成.民间的制作过程是将蕨粉稀释,加微量明矾搅成糊状,舀进平底小烫锅,让烫锅浮在沸水上,随即左右旋转,让糊状浆汁均匀铺开,再放在冷开水中降温,待收汗后捞出来切成条状,色泽鲜亮,柔滑如皮条,筋丝好,有弹性.粉皮的调味非常讲究,一般都佐以少许的菠菜,豆芽,红萝卜,调入盐,醋,酱油,芥末,姜蒜汁,红油辣椒汁,及味精,颇能诱发食欲,最适合青年人的胃口。
岐山哨子面(辣)臊子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尤以岐山臊子面历史悠久,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它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柔韧兼而有之。
相传始于周代,是民间传统的面食佳品。制作时用大肉‘臊子’加豆腐,黄花,木耳,海带及鲜味的底菜,漂 菜,烹汤浇面而成。
“剁荞面”,顾名思义是用刀剁的荞麦面。
荞麦是陕北的上等杂粮之一。它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含量高,营养相当丰富,陕北当地人用它做在许多好吃的传统食品。剁荞面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这种食品,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清热、降火、健胃、预防脑血管出血等食疗价值,被誉为“长寿食品”。
“剁荞面”,怎么个剁法呢?说来不复杂,只是剁面刀是特制的,与普通菜刀不同。此刀约2尺长,寸宽,菜刀般厚薄,刀刃向下,刀背两端按着两个木刀把。剁面时,先将和好的荞麦面揉成一个圆团,放在面案中间稍靠后,然后用擀杖将面团的一部分擀开,此擀白面条稍厚一点。接着两手握刀,开始由前向后剁,一根根面条很整齐地排列在面案上。每剁一次,算作一刀面,再煮进锅里。一刀面能捞3-4大碗,一人剁可供3-4个人吃。配上羊肉臊子,吃起来鲜润滑爽,面香可口。
剁面是陕北婆姨们的拿手本领。大约姑娘长到约14岁时,作母亲的就开始手把手地教女儿学剁面,等到姑娘成人出嫁时,剁面技术已学到家了。在陕北,姑娘会不会剁面,剁得好不好,是小伙子找对象时衡量女方手巧不巧的一个条件。要是哪位姑娘不会剁面,或剁得不好,那是她终身的一大缺陷。
剁荞面,是陕北人待客、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必吃的一种美食佳肴,也是闻名于陕北的一种传统风味小吃。
春节,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遗。上元昼作社虎、柳木腿诸戏,夜则张灯作竹马、龙灯、纸船备戏,金鼓喧阗,举国若狂,然亦古难礼之遗。二月二日,剖正月献神之蒸饼炒面食之,谓可避蝎。三月三日佩甘遂,谓不生疮。
夏节,四月朔,戴皂荚芽,谓可除目疾。重五日,以角黍各物相馈遗,捻五色线系小儿手足腕,入雄黄于酒饮之,谓可避五毒。
秋节,七月七日,缚草作女像,加以衣冠,祭以瓜果,名"乞巧"。八月望日玩月,设香烛,以枣粟各物向月献之,调为"玩月"。二十七日,士人祀孔。重九日,亲戚以枣 糕新柿相馈,士人登高。
冬节,冬至日祀孔,弟子皆拜师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作粥,遍送里党,名为"腊八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以圆饼、饴糖献厨内,焚纸印灶神像,谓之送灶,除夕焚纸印马,谓之"接灶"。
乡饮酒礼,推乡大夫致仕有德行者一人为大宾,遴库生文行兼茂一人为介宾,至耆宾则慎选耆民一人,必其素不入公门、不犯科者为之。由儒学从公论上其名,县既报可,乃卜吉期,于明伦堂肃设几筵,执事威备,考钟鼓歌诗,大宾正官主之,介宾教官主之,耆宾僚佐主之,揖让献酬,礼成而退,各诣县及学,谢县及学, 送匾颜其门。清末废。
乡约,雍正七年奉部文,直省府州县设立乡约,凡大乡大村,惧设立讲约一所,于举贡生员内,拣选老成有学行选老成有学行者一人以为约正,再选朴实谨守者三四人,以为直月朔望宣讲,其后乡约汉催款而已。冠礼,久废,虽士大夫亦不行。然邑俗子弟娶妇,日晨跪庭中,戚友之尊者为之加冠簪花,或即古冠礼之遗。
婚礼,问名纳吉久已不行,纳采即今之定亲,纳征即今之送礼。人或论财陋甚,请期即婚期巳定,书于帖送女家,若亲迎则惟士大夫之家行之,余多以男女备一人代,名“娶”客。娶日,拜天地及诸神后,即拜祖先于庭,无三日庙见者。次晨见舅始问安否,三日拜全家,虽卑幼亦不兔,名“拜大小”。至所谓闹房者,则大伤风化,宜丞革之。
丧,初死含银屑或制钱,煮碗米置尸前,讣戚友。男死必外家至,女死必母家至,乃敢殓。服饰以亲疏分轻重, 孝子孝孙麻冠斩衰, 婿甥多着白褂,余以白布尺许加诸首而已。朝夕男女皆哭,名焚开门闭门纸。葬前富贵之家延士人赞礼点主,特丰撰盛乐,于礼无征,至演戏则伤情害礼俗之万不可从者。枢出里门必破盆,俗最重视,必长子或长孙为之。葬后不庐墓者,夜则围墓以薪火之,名“打怕”。祭以七七,三七、五七尤重,其后百日卒哭。及小祥、大祥、谭祭,戚友毕至,行拜献礼,候潭祭多于三周行之,二十七月者最少。
祭,以无宗祠,故多不能如礼。元日以食物献,元宵送灯于坟,清明祭扫,视坟有残阙者补之,十月朔,多以纸为衣焚之,生辰忌辰,多荐时食。
秋节,七月七日,缚草作女像,加以衣冠,祭以瓜果,名“乞巧”。八月望日玩月,设香烛,以枣粟各物向月献之,调为“玩月”。二十七日,士人祀孔。重九日,亲戚以枣 糕新柿相馈,士人登高。
冬节,冬至日祀孔,弟子皆拜师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作粥,遍送里党,名为“腊八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以圆饼、饴糖献厨内,焚纸印灶神像,谓之送灶,除夕焚纸印马,谓之“接灶”。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