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歌是流行在贺州市客家人民间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由于歌手在演唱时双手使用四片竹板自行伴奏而得名。竹板以楠竹或毛竹、水竹片制作,长约六寸,宽约一寸半,为使其音清脆,多以桐油煮浸。歌者在手执的两片两边缘削成锯齿状,谓锯板;右手执的两片叫平板,无齿,也有为握得稳不易滑落而在边缘上半截加制少量锯齿的。
演奏竹板时,锯板用手掌挟持,以虎口为支力点,拇指根骨卡板内缘,食指和中指第一、二节卜板外缘,握中段,用手劲伸震,使两板紧密碰击而发出乐音,为歌唱伴奏。伴奏分前奏、间奏、尾奏、奏时长短不拘,由歌者即兴发挥。
竹板歌本是过去衣着褴褛的流浪艺人走街串巷卖唱,借此乞讨点钱米苦度岁月的演唱形式,故又名叫化歌。在旧社会,唱竹板歌的乞讨艺人地位低下,别人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民间习惯在其姓氏后加一“满”字以便称呼,如朱满、李满、廖满等。艺人唱歌,伴以“沙沙乐、沙沙乐、沙乐沙乐沙沙乐”的竹板乐,所唱歌词随编随唱,灵机应变,可谓“见人说话,见鬼打卦”,总能博得听者欢心。如歌手入市场猪肉行行乞,即随口唱道:
竹板打来闹洋洋,
一脚踏进猪肉行,
今日老板系大方,
奔理(给了)猪尾奔(给)猪肠。
在市场行乞的艺人,若得到主人打发的一些钱米,便会以歌感谢:
竹板打来闹吱吱,
今日来到某某市,
谢仪(你)奔(给)钱又奔米,
今年定系好生意。
歌手除在乞讨中随编随唱外,也有在夜里固定一处为劳累一天的群众唱《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赵玉林》、《胡中庆》、《高文举》等长篇唱本的。围听者多为苦力工人和贫穷市民,他们赠给歌手三五文钱或者捐点米和青菜,以求得较长时间的精神享受,这就是竹板歌之所以成为客家人喜爱的民间文学演唱形式的原因。
解放后,民间艺人地位大变,他们不再走街串巷行乞,能专心致志地向人民提供精神食粮,在党的“百花齐放,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竹板歌得到了新生和发展,那些文字记载的唱本也得到了挖掘、整理、修改、补充,在群从中健康地流传,同时,民间艺人还不断创作出内容健康的唱本,竹板歌因此登上舞台,成为民间文艺演出的一各形式。
就竹板歌的形式而言,大致可分四种。
(1)四句落板
每句多由七字组成,共四句,一、二、四句韵脚押韵。唱词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如比较流传的《鲤鱼歌》的唱段:
唱歌爱(要)唱鲤鱼头,
新做大屋白门楼,
上厅做起金狮子,
下厅做起凤凰楼。
唱歌爱(要)唱鲤鱼牙牙,
公婆打架莫去投外家,
投到外家杀鸡开老酒,
育知自害累自家。
唱歌爱唱鲤鱼眼睛睛,
后生唔好骂老人,
莫骂老人会吃唔会做,
看屋背孙也爱(要)人。
(2)五句落板
每一唱段五句,每句多以七字,一、二、四、五句押韵。如解放初期流行的《谈婚歌》中的唱段:
三十谈婚盲(不)为迟,
冇钱做屋住茅篱,
若还早来共产党,
唔(我不)到今正(才)娶妻,
阿爸也会做懒哩。
四十谈婚也相当,
翻子冇水下慢秧,
若还有水早早插,
秧苗好来禾快黄,
割到谷子堆满仓。
(3)和尾加衬词
此为解放后歌手们在四句、五句落板的基础上创新的形式,适合对唱和多人合唱,常用的衬词有“系啰、冇错、爱得”等,如《歌唱工农兵学商》的开头唱段:
领:工字写来两划长,
合:两划长。
领:又有一直在中央,
合:冇错,在中央。
领:工人阶级作了主,
合:作了主。
领:翻身解放把家当,
合:爱得!翻身解放把家当。
(4)夹白对唱
以四句落板,五句落板为基调,中间适当加道白。
竹板歌歌词来自民间艺人的创作,演唱时为使听从“着迷”,其歌词具有两方面的突出特点:
(1)形象鲜明。如长达三千多行的唱本《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以歌词塑造艺术形象上就颇下了功夫,使人听之动情。如英台与山伯同窗求学将别时的唱词:
英台辞别就回转,
依依不舍泪汪汪,
我别山伯针刺肝,
山伯别我刀割肠。
在相别路上,英台不断暗示自已是女性,百般打比流露自已对山伯强烈的爱情,憨实的山伯却老是不醒,英台不禁埋怨叹息:
心中羞丑颜容变,
世间冇有柬(这样)蠢郎,
莫非神鬼来阻隔,
就来拆散两鸳鸯。
(2)语言通俗生动,风趣幽默,极具民族特色。如《闹财礼》中唱段:
母:让边(怎样)嫁女想发财?
亚 (阿妈)几难熬过来,
十月怀胎几辛苦,
头脚肿步难开,
黄皮瘦弱气魄衰,
女:亚 辛苦涯也知,
仪计(你的)功劳不瞒仪,
爷娘系(是)想子女好,
婚后幸福正可以,
唔系(不是)望个高时礼。
母:养仪涯冇命食汤,
冇命就会见阎王,
今日带仪二十几,
结婚猪肉冇得尝,
石壁插禾枉了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