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下棋
天下第一街铺。在武汉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排连着的门面,第一家是卖电器的,第二家是卖服装的,第三家是卖热干面的,第四家,你猜是什么?谁也猜不到,可能是南杂店,也可能是冷饮店。汉正街的入口处更是把这一现象发挥到了极致。只有走进了它的核心地带,才会有大规模的片区出现,服装、皮具箱包、家用电器、鞋类、陶瓷、布匹、小百货、塑料、工艺品、副食品10大专业市场,均衡地分布在2.56平方公里的大市场。
最早,汉正街不过是条1632米的老街,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形成市镇,沿江从西至东,出现了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和集家嘴等众多的码头,为商埠吞吐集散物资。至清朝康熙、乾隆的经济发展鼎盛时期,汉正街已成为“汉口之正街”。 乾隆四年(1739年),汉正街修起条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郡守钟谦钧在此主持修建了万安巷等新码头。从此,汉正街更是商贾云集,市场兴旺。“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热闹繁华,盛极一时。
上点年纪的武汉人,他们心中的汉正街,就像今天的步行街,古朴,宁静,休闲的好去处。而今天的汉正街,却是嚣闹,遍地的商品满街的人。同样是“天下第一”,与武汉人说到黄鹤楼的得意表情相比,他们总会回避汉正街。甚至有人说:“乡下人才去的地方。”5块钱一个台灯,6块钱一条牛仔裤,20块钱一件“羊绒大衣”,“我已经很多年没去过汉正街了,那里卖的全是水货。”言下之意,武汉人都不买水货。
然而真实的汉正街,无论零售还是批发,无论买家还是卖家,总听到一口口纯正的武汉话。在一些装饰品和日用品的商铺前,打扮时髦的美女成群结队。也许走出街口他们会抱怨这里“脏乱差”,但是生活用事实证明:我们需要汉正街。
近看长江大桥
万里长江第一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每天的清晨和黄昏,是武汉长江大桥最繁忙的时候。桥的上层,公车、的士、来往行驶于武昌和汉口的汽车,18米宽的车道看上去仍显拥挤。下层是铁路双轨桥,火车像一条巨龙轰鸣前行。桥的下面是长江,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汽车、火车、轮船同时穿行于武汉长江大桥,像一场交通工具的集中汇演。
若是要观景,此处是不错的选择。桥的两端均建有离地面35米高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七层,有电梯和扶梯供行人上下。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协调精美,堡亭高出公路桥面8米,两层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在桥头堡内的地面大厅里,有大型雕塑。桥面两侧,齐胸的铸铁镂空栏杆上,铸有各种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大桥两侧各有143块花板对称排列,花板上印刻着“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题材。 站在大桥桥面,可俯视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艘艘轮船来来往往;龟山之巅是耸立云霄的电视塔,而黄鹤楼则屹立在蛇山上,城市近年崛起的高楼鳞次栉比。
若是不赶时间,建议乘坐轮渡,从武昌到汉口,也不过十余分钟。这似乎也是武汉人习惯的出行方式,一块五一张的船票,比公交车只贵三毛钱,但领略到的,却是全然不同。坐船的人,安静坐在座位上的并不多,大都凭栏而立,享受着徐徐江风,观望着或远或近的风景。
回程时步行,也是不错的选择。一路走过来,除了桥的风景,还有人的风景。在桥头,我有幸看到了楚剧的现场演出,两块钱一张票,不限时间。看戏的,多半是老人,他们半闭着眼睛,嘴里哼着小调,跟着演员的表情摇头晃脑。演员里有票友,也有从专业剧团退下来的,演出的间隙,演员们一个个过来,纷纷要求留影。他们对镜头并不陌生,只是对数码相机陌生,他们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从胶片到数码,几十年光阴。
就让时间和着江水,一并东流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