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便来到廊棚了,这是我梦中的烟雨长廊。所谓廊棚,是西塘的特色,走在黑瓦盖顶的长街,游人不怕日晒雨淋,这果真让我体会到一句话,“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依水廊棚下,全都挂着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悠远的长街,格外生动起来。
“烟雨长廊”是很美的名字,还有感人的传说。相传在这有个年轻寡妇胡氏,开一家铺子,艰难地支撑着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胡家铺子前的河摊边,有个后生王二,摆水豆腐摊,王二老实厚道,只是家境贫寒。他见胡氏艰难,经常帮着她做一些体力活,日子一久,胡氏心中依恋,却难以启齿。于是她煞费苦心想出一个办法,她请来木匠,借修缮店铺,沿河建起了一排廊屋,遮盖店铺前的街路,让王二即可免受日晒雨淋,又能在雨天照常摆摊,两个人同在一个屋檐下,感觉就像一家人。可喜的是,廊棚建好后,胡家铺子生意一下红火起来,于是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下来,终于形成西塘独特的建筑式样。
廊棚,即郎棚,为郎君而造的棚屋。世间的温情,原来也可以这样从古绵延传承至今。
廊棚之下,我行走在一个传说的美好之中,心中格外柔软。
街道的小店门口就摆着各色粽子、麦芽糖等各样小吃。我选了一家颇具古色的小店,吃有名的“水豆腐”。当年的王二应该卖的就是这种水豆腐了。嫩白的水豆腐,点缀碧绿的葱花,想必做法简单,却是美味无穷。
小店门前,有妇人在河边轻轻槌打衣裳,老阿婆坐在藤椅上,悠然摇着蒲扇子,低眉敛首,再不会有什么纷争了。他们这么安静着,安静着,象水上无声的涟渏。
沿街最多的是卖工艺品的店铺。我给孩子们买了最具江南特色的玩具衣裳,各色的旗袍式样,是小女孩子们的最爱,想着她们给布娃娃们穿在身上的样子,我也满心快乐。最令我爱不释手的是“九九平安铃”。9只黄澄澄的细小铜铃,用小红绳串成,我将它系在手腕上,于是,走在古朴的廊棚之下,听着自己沿路洒下细碎的环佩之声,脚步悠闲而轻快着,感觉真好。
沿着廊棚走,能看到停泊着许多乌蓬船的码头了,码头边,便是有名的送子来凤桥,俗称“晴雨桥”。桥顶搭棚,方砖铺就着长条凳,依旧不怕日晒雨淋。桥身分成两侧,左侧的石阶供男人使用的;而右侧设计成小小的斜坡,专供女人行走;因为当时考虑到女子缠着小脚,迈步子小,台阶不便迈步行走。我能想象当年,过桥的女子,莲步轻移上桥,扶风弱柳,裙衣飘飘。来凤桥的设计,尽显西塘人的细致周到之处。
我想,自古以来,人性化的东西就是无微不致地体现在细节上。只是,忙碌浮燥的现代人,为什么总是不愿意回过头来,不愿意去悉心关注一些细微却更为重要的东西呢。
树下的码头,立着古老的木栅栏。艄公们聚拢一起,豪爽地说笑,我看着他们,仿佛可以看尽他们平凡而快乐的一生。
凉风席席,我坐在水边的木阶上,想到鲁迅笔下的乌篷船,如今,它们就安静地停泊在我面前,触手可及,年少时,我和乌蓬船在文字里早已相识,如今仿佛久违的故交。
此时,我的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