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三年前初见大理的时候,便喜欢上了这里。
那时候,我们长途跋涉驱车来到大理,也是个秋天的午后,映入眼帘的巍峨苍山如倾泻而下的瀑布,大理城就密密疏疏的点缀在这瀑布的斜坡上。古城的城墙、城楼,还有古朴的老街,那些檐角长满杂草的白族老宅,流淌在石板街边的清澈水流,无不让人身心放松愉快,在纵横交错的老街上走,走着走着,越走游人越少,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洱海边的村庄,喧闹和宁静,老城和田野,可以在瞬间无痕转换。
但是,由于当年行程匆匆,只是在大理小转悠了半天,就继续上路去香格里拉,并没有撩开大理神秘的面纱,去寻找更多更迷人的人文景观。所以这次得以重返古城,就打定主意要寻找这座千年古城的种种细节,并且事先做了些功课。比如,从南诏国时期开始延续至今的大理白族绕三灵民俗活动,就是我期待而关注的目标。
大理白族绕三灵,是上千年前,起源于洱海边的白族村寨,每逢农历的四月二十三到二十五,白族的男女老少都盛装出游,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苍山脚下的三座寺庙,分别是廿三绕“佛都”崇圣寺;廿四绕“神都”喜洲庆洞村圣元寺;廿五绕“仙都”洱海边金圭寺,一路绕行载歌载舞,每到一处都祈福赛歌,通宵达旦。绕完三灵,才各自散去归家,所以自古就有大理民谚称:“三日逛北,四日逛南,五日返家园。”
去一个地方,欣赏那里美丽的风光,看的只是人家的“漂亮衣裳”;而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传统民俗,才可以看见此地的民风甚至他们思想灵魂寄托所在。
所以,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寻寻觅觅问道上山,终于找到了位于苍山脚下,喜洲庆洞村里的庆元寺、神都本主庙。也就是白族转三灵之一的“转神都”所在地。我所看到的庆元寺和神都,是并排而建的两座寺庙,庆元寺在左,神都庙在右。我的目光一下就被神都庙具传统白族风格的门楼雕饰所吸引,门楼上的木结构藻井,绘满了白底蓝花图案,不外是鸟兽花卉吉祥画面,两扇大门上各绘有门神,四根廊柱上写有对联:“本是为民祈雨泽,主乎斯土享馨香。”
庙前的香炉旁,有两位白族老阿嬤捧着一大把的香,准备点燃祭拜。
老阿嬤点火的神情认真又专注,完全忽略了我蹲在旁边拍她们。这画面,多像两老太玩火哦,哈哈!
点好香,老阿嬤手持香就地跪拜。
她们嘴里念念有词,虽然我听不懂,但是知道应该是在为家里老小祈求平安吧。
在门口拜罢,老阿嬤转身走进了庙里。跟随她们身后,抬眼一看,庙门口两边还各有一武将打扮的牵马雕像,大眼炯炯,清秀可喜。
老阿嬤在第一进骑着白虎的神祗前祭拜。
持铜锤横眉瞪眼的门神。
具白族四合院民居风格的神庙,纯朴而且平实,隐在村庄深处的古庙,早已和村子融为一体。
左右两侧长廊,各砌了一长溜的地灶,几个白族妇女们正忙碌着宰鸡杀鱼,烹煮食物,供奉神灵。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就在庙里烹制食物祭拜的场景,只是好奇,拜完以后,这些食物是在庙里吃掉吗?还是背回家去呢?
妇女们背着背篓从各自的村寨聚集到庙里来的。
第二进是个神情严肃的老庙祝,正在登记祭祀名册。再走进去就是第三进主殿,供奉着神都庙的本主神“五百神王”,也称“灵镇五峰建国皇帝”。这位本主可是大有来历,他是南诏国功臣、大理国王室远祖段宗榜,曾经奉南诏国王派遣远征缅甸,打退了入侵缅甸的狮子国军队,被南诏国封为十八功臣之一,后被百姓尊为护佑一方的本主神,统帅71个村寨。
主殿的左手,一群白族老阿嬤分坐两排,各自手持木鱼,边敲边念诵经文。
根据史料记载,南诏国时期由印度传入大理的佛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不光形成了白族密教,而且还将佛教白族化,佛经被大量翻成了白文经,用白族语言念诵经文,就如我眼前所见的老阿嬤们一样。
神灵在上,阿嬤在下。回来才发现,第一个位置的老阿嬤手里敲着木鱼,眼睛却瞪着我。。。
她们手里的木鱼造型各异,这个装饰很多,好像街上常见的小姑娘背包挂饰一样。
这个木鱼就简单实用,和平常所见一样,只是小一号而已。
我找了个木凳子坐下来,静静的听老人们念经,感受着她们心无旁骛的虔诚。
间或有白族妇女站起来,向神行礼,再分别向各位老人行礼,口中不停的说着祝福语---我猜是这样的,因为每个被敬礼的老阿嬤也都站起来回礼。
祭拜完毕,老人们拿着纸钱到门口的香火炉子烧了。
还有一位,在香炉间地上摆放玉米粒,我心里纳闷,这是敬奉天神么?还是喂小鸟呢?
有两位老阿嬤转身走向左边的圣元寺。
路边的小房子破旧不堪,但是里面也供奉着不知哪路神仙。
阿嬤手中的祭品色彩鲜艳,看不清是什么食物。
走进圣元寺。圣元寺也叫圣源寺,古大理人又叫圣元西山,始建于南诏国时期,至今也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但是经朝代更替多次重修,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圣元寺是清光绪十一年重修的模样。
偶然仰头看主殿的穹顶,让我惊喜不已:上面全是精美的壁画,麒麟凤凰老虎花鸟人物,无不线条流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古代的能工巧匠留下了这么宝贵的艺术品,也只有在深山村落里的古寺,才能免遭破坏保存下来!
兴奋之余,拍下来带回去慢慢欣赏。
画上面的人物大多是神话故事的演绎,可以从中看出古人的生活形态。
走进大殿里,一下子被雷到了!大殿正中供奉着大日如来,佛像前却挂着几代国家领导人画像,一起接受祭拜!其实也不意外,按照白族人民的习惯,他们这是把国家领袖当做本主神来拜了。
主殿两侧的神仙雕像也很生动。
千手观音。
老阿嬤笑眯眯的和我打招呼,却互相听不懂说的啥。
庙后墙角斜靠着一块古记事碑“山花碑”:《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文是元末明初当地白族文人杨黼用“白文”山花体写作的20首词。作者先写苍洱风光名胜,后抒发个人儒释道思想的情感,是由似汉字非汉字的记音符号记录的诗碑,是难得一见的白族文学历史遗存。
圣源普照。
依依不舍离开寺庙,还沉浸在这里浓浓的白族民俗和信仰的氛围里,按照来大理前的资料查询,在洱海地区类似神都这样的大大小小本主教寺庙就有132座之多,而且基本还延续从古自今的祭拜方式,真可谓是活化的民族文化遗产。看着寺庙里那些老阿嬤用她们自己的白族语言念诵古老的经文,恍惚时光穿越了上千年,演绎着古老的南诏国、大理国的传承和历史,这眼前所见,将使我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