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婺源 李坑悠然自得慢生活

2014年09月24日14:20  旅游专栏  作者:四季光影  

  去年的十一月底,记忆里广州迟迟的泛起微凉,夜色里我们乘着大巴奔向婺源。头一次坐夜车,一件衣服搭在身上,半夜脚麻的受不了了,还是揣着激动的心,真有些不顾一切的味道。朦朦胧胧睡去、又醒来、又着了、又醒来,反反复复,头靠在窗户边上,被凉醒。一看,窗户上已经结起了水汽,远方的天空泛起紫色。隔着窗户,都能感觉到室外的低温,看看GPRS,我们那会到了江西境内了。这就是回忆起去年的这个旅程,心里展开的第一段画面。

  我们是周五晚上从广州出发,周一一早7点返回到广州市区的。这节奏是完完全全的上班族的出游,十一五一长假多数给了家里或者诸多的事宜,便抓紧趁着周末的时间去放逐内心。虽然累一些,但真的不失为一种旅行方式。那一次,第一回背着相机跟着大伙在婺源的山岭间徒步4个多小时,第一回为了拍日出4点多就起床,这些记忆,如同烙印在脑海里。趁着青春,乐在其中。

  李坑是我们婺源行的最后一站,当天中午到达、中饭后进入景区,晚饭时间前上车、连夜赶回广州,晚餐就吃点干粮对付了。那天阳光依旧很好,温暖的照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那么的明媚。和先前到达的长溪村、石城相比,这个村落明显的有了更多的地缘优势。身处平原的它,地势平坦许多。随之相伴的,便是少了一点山野的淳朴、多了一点商业化的印记。前些天听右右说她刚刚去上海周边的召嫁楼古镇,虽然古村犹在,但已无村民居住。相比而言,李坑,还是保留了自然村的特质的。算是幸运的吧。

  没有春天的油菜花的金色,没有山林里的红叶,也没有石城那样被烟雾锁住的国画视觉,或许这会成为我们此行的遗憾之处。但是在申明亭买上一点阿婆兜售的干货、听一会不太懂的村民的聊天,在溪流边的茶铺里煮上一杯清茶或者静静的多走走,走过明清时代的古墙边,再跑去高岗坐会、俯瞰村庄里的人流,兴许就会发现它的特别之处。“悠然自得”,是我找到的自感最贴切的描述。秋阳下,高低错落的粉墙黛瓦间,田埂上劳作的村民、亭子里打盹的老伯们、溪边拍打着衣服的村民、面带笑意不慌不急的做着糕点的姐姐.....。.无不在自己的频率中慢慢的进行着,有条不紊,没有城市的骚动,没有都市的喧嚣。这一切的感知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慢悠悠的体验。旅途就是这样的自娱自乐,你说这个地儿特别,就是你幸运或者有心的发现了满足内心的地方。你说它庸俗,就是它和你并不来电,你和自己的灵魂、肉体只是走了个过场而已。

  小桥流水人家,是李坑的游记中最常见到的字眼。的确如此,刚刚进村,就看到一汪池水,当地人叫“水口”(小影也是搜索才知道的)。全村的水流从这里流出,村民修建了水口桥,认为可以锁住山水的灵气。村庄依水而建,从村口走进去,沿着河边逆流而上,便是村中心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水流是由东向西的,便是当地风水中所说的“水向西流必富”。可见徽派民居的布局讲究!水流很清澈,可以看到水草甚至小鱼。馋猫走着走着,发现了制作糕点的铺子。这个时候就后悔为何中饭吃那么饱,不留点肚子吃点小食呢!再走着,就看到热气腾腾的蒸笼,没忍住,买了四个蒸饺,糯米做的、萝卜馅儿。本想和伙伴分享,可是大家好像都装不下了。正端着饺子,就发现亭子边坐了一围村民,其中两个阿婆特别显眼。奶奶就是这样的身影,岁月带来的稍弯的脊梁、布满双颊的皱纹和精气神充足的眼神。我晃悠到亭子边坐下,好似吃着东西,其实是在想怎么自然的拍下一点照片呢。这时,同行的姐姐跟阿婆问起她们兜售的干货。姐姐后来告诉说她每次到一个地方旅行,总会买一些当地的特产、特别是老人家卖的,当做是一点尽心的事吧。大的捐款没有,但是从小事上却显出无尽的关怀。这个画面很感人。那时,看到一个着急拍照的自己,真是感觉惭愧不已。

  这个亭子叫做申明亭,和通济桥一样是村子里的“地标”。先前,村子里有什么纠纷、村民可以在这里评议,有什么恶行,村民可以写下来、张贴在这里、以做惩戒。而通济桥呢,则也是起到了“锁”的作用:两条溪流在这里汇合,风水以为是两水相激,有这桥锁住、又有这个亭子镇住,便化解了。到了这里,沿着河就有了岔路。我们从右边的街道溜达,而后上了山。没想到从低洼的地方一下子俯瞰到整个村子。因为时间紧,并没做太多停留就下山了。沿着流水的方向,又回到了通济桥。算作是完整的一圈吧。

  这一天,在村口溪水边,我和小伙伴们在一个地方逗留了很久。这里有一个长相、可爱程度特别像KIMI的小女孩,年纪不大,却已经帮着家里做买卖,她说自己的爷爷在远处的田里,自己先招呼着摊子。真的很让人怜惜。时隔一年,依稀记得她可爱的样子。长期的生意,让她比同龄人更加懂事,但是交谈中还是会流露出孩童时代特有的单纯。每说一句,就自己乐呵呵起来,正在换牙期的她,露出没有门牙的笑容。我们一个个轮着和她合影拍照,她有些害羞的往后退一退,我们也跟着不好意思起来。看她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一边忙着手上的活。甘蔗汁比单独的甘蔗售价要多一元,我们就一人来了一杯。大概在这里用了太多时间,后来在村中心的走走,就有些“跑跑”了。但比起一定要看的风景,途中遇到的这些人则在我心里更重要。

  那次旅程的博文:【山里人家 长溪村】  【4小时山野徒步 长溪村--石城】  【石城日出】  【程村】

  佳能60D24-105mm拍摄,图片时间顺序:

  我们在景区外的餐馆吃的中饭,点了传说中一定要尝的本地荷包红鲤鱼,老板刀功了得。

  阳光透过树枝投下光影,鸭子们梳理着羽翼影子倒映在水中,都是成双成对的。不远处的水面上泊着许多的竹筏。只是好奇有些地方似乎走不通船、这个真要坐,是怎么个路线呢?

  屋檐是徽派建筑细腻的表情,讲究的绘画中透着典雅。天空出奇的蓝,把一切都漂染的清丽起来。天空湛蓝的深邃,徽派的白墙、黑瓦下,绿枝投向墙壁,对影成几人?

  在彩虹桥附近遇到这个小盆友,一开始以为是个小男孩,后来才发现是女娃呀。勤劳的小家伙,爷爷在远处的田里,自己就招呼着小摊。甘蔗2元一根,加一元榨汁。同组的女孩最先看到她,有没有kimi的影子?拍了很多张,每张都很可爱,有的又觉得看到了天天的模样,都是好孩子。

  石桥已长满野草,几近平静的水面衬出深绿色。

  从这里慢慢走啊,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打开了。

  天空似明镜,河道和房子们一起泛着光芒。为了着急多走些区域,我就没有进宅子里面了,觉得粗糙的朋友可以略过。

  虽然村子显得很商业化,但是这些小店的摆设也成了村子的景致。特别这些油纸伞,婉约不已。

  老早就被这里飘出的香气勾起了馋意,尽管肚子很饱很饱啊。在店里忙活的姐姐面带喜悦,真是吃的甜蜜、生活的也甜蜜啊。

  走过大夫第,看到路边的摊子。绿色的好像是茼蒿做的。这应该是自己第一次看到茼蒿制作的糯米包,第二次就是今年初在韶关乐昌的老街中了。李坑的这个里面包着萝卜,乐昌的是甜的、豆沙馅的。其实很多时候,买的吃的一个是为了尝尝当地的味道,另一个是为了好意思举起镜头拍下对方。我是买了四个后,拍下来这张照片的。近处的姐姐和慢慢走来的阿婆,都想记录。

  时值12月初,秋的尾声吧。晒的不只是秋天,更是满满的希冀。分布在房前屋后房檐上,或红、或黄、或绿或白...捎来冬寒,送走秋风。

  溪边的石缝间开了一片一片的野菊花,衣服拦截住两片的阳光,影子成角度的烙在墙壁上。这些黄色的小脑袋还是在小时候见到的最多,那时家的后山好多野菊花,秋风里和爸妈一起采回来、晒干了,做成枕头。他们也就30好几吧。此刻,写着一些字,怎么鼻子又酸了呢。总是会在不经意的相逢里回想到过去,情感是没有定律的轨道,无时无刻不被牵绊住。

  白墙泛着一点点的绿色,说不出的味道,特别喜欢。

  每一个古村的故事中,它的骨架是这些古老的建筑,每一个建筑里的每一毫的材料都有着道不尽的来历,这便是一份最沉甸甸的历史。有感于徽州古村落里,“木柱础”、“戗角”这么多未知的、不熟悉的细节。 

  往山上走去,走过人家,处处透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

  朝高处走着走着,视野就开阔起来了。

  从山上,看的更清楚村子里错落的古朴的房檐。

  从后山下来,跨过小溪,由这里又走入老街上,好似从田园生活回到了闹市。

  花开时节再来,一定另一番景致的。油菜花、菊花,从春到秋。

  不少的茶铺,停下来看一看。李坑所在的婺源,是出产名茶的地方。除了刚刚看到的黄菊、白菊,更多的应该就是绿茶了。我带了些高山茶回家,还是稍稍有些不习惯这个苦味。

  纵然来去匆匆,也不影响在溪边煮一杯茶的功夫。尝尝店家极力推荐的品种,热气腾腾的水汽从清澈的杯子里飘出,印花底的桌布衬托下,带来最好的视觉感。

  归途

  江西的农村也这样的广袤,天空粉红的色彩映染天幕,淡淡的,撒下一日的疲惫,有些慢慢吞吞的准备夜晚到来。或许天空不情愿把自己让给黑夜,所以有了这过渡的空间,让一切慢下来。

  直到看到大家在朝左边的车窗外拍照,才发现并不是朝南而是先朝西、再向南的。

  车外的原野被夜色笼罩,呆呆的看了一会。突然意识到这是要回去的一瞬间,感觉瞳孔又要拉回那个都市喧嚣处繁杂的自己了。时光是在倒流还是回转。又觉得,时不时挑战下体力的走过山林,时不时和一群一样真实的女孩聊东聊西,时不时真的走出城事的层层笼罩,面对内心的自己,轻松行走对话思考,挺好的。

  穿过这座山就是岭南了吧,醒来便也无法再睡去,是异常无比的清醒。觉得司机突然没有刚刚开的疯狂用力了。

  忽然发现有多久没有抬头看星星了。

文章关键词: 婺源 李坑 慢生活 山水 悠然自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