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去法国之前,我最憧憬的地方既不是巴黎也不是普罗旺斯,而是圣米歇尔山。在我去过五次法国之后,要问我最爱的地方是哪里,我的答案还是圣米歇尔山。想去圣米歇尔山“蓄谋”已久,终于在去年的9月20日我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圣米歇尔山,那么先来看看它头顶上的光环吧:法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欧洲十大最美丽的古老城堡名列第二。圣米歇尔山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整座小岛呈圆锥形,直径约1公里,由耸立的花岗岩构成。小岛经常被大片沙岸包围,仅涨潮时才成为岛,每逢潮汐之日的傍晚和清晨,大西洋的潮水有如万马奔腾般扑过来,将山边的流沙淹没,圣山顿时变成汪洋,远远望去犹如一座漂浮在海上的“仙岛”非常奇观。
一千多年以来,圣米歇尔山傲然挺立,凭海临风,潮涨潮落,历尽沧桑。它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而出名,观潮于是成了圣米歇尔山一大景观。每年春天和秋天,会有两次大潮出现,一次在3月21日(春分)左右,另一次是9月23日(秋分)左右,我去年去的那一天正逢是下半年潮汐水位最高的一天,非常幸运的看到了我心目中的圣山潮涨潮落时的壮观景象。
圣米歇尔山自由行攻略:
从巴黎至圣米歇尔山的交通:非自驾的话可以从巴黎Montparnasse火车站坐TGV到Rennes火车站(SNCF),然后坐大巴到LeMont-St-Michel(大巴网站:www.keolis-emeraude.com)。建议大家早点在TVG官网上订票(火车票网站:en.voyages-sncf.com),我去年是现场在巴黎Montparnasse火车站买的车票,两个人花了差不多300欧。
圣米歇尔山的住宿:春秋季两次天文大潮前后酒店非常难订,特别是在圣米歇尔山山上的几家酒店我从来没抱过希望可以订到房间,能订到山脚下的也已经算是人品大爆发了。以前没去之前我一直想住在圣米歇尔山上,后来去了之后发现还是住在山脚下好,特别是晚上和清晨,远远地拍圣山是最美的。
根据圣米歇尔山潮汐时间决定前往的日期。这点非常重要,我之前一直以为圣米歇尔山是天天可以看到潮涨潮落的,其实完全不是!比如去年9月只有十几天有潮汐现象,我一开始做的行程就是没有潮汐那天去的,后来看了圣米歇尔山的潮汐预报之后再改的行程,只能把之前好不容易订到的房间退掉重新订,不过还好人品不算太差,在booking上被我刷到一间酒店的3人房。所以建议大家还是查好潮汐日再去,否则看不到潮涨潮落的景象。圣米歇尔山官网地址:www.ot-montsaintmichel.com,上有个“Timesof the tides”,可以查看当月的潮汐情况,当天满潮时的时间,每天也是不一样的。
那天早上我们从巴黎出发时天气并不好,阴沉沉的有点要下雨的样子,我的心情自然也是跌落到谷地,心想让我做功课折腾那么久的圣米歇尔山夜景要泡汤了,蓝天白云下的圣米歇尔山更不指望了。没想到到了Rennes之后天气越来越好,云开雾散,等到了圣米歇尔山已经感激得不行:上帝会把好天气留给真正爱圣米歇尔山的人的,只要你怀着一颗虔诚与感恩的的心。
大文豪雨果对圣米歇尔山的评价是:它对于法国如同大金字塔对埃及一样重要。而在朝圣者心中,它是进入天堂之门,是通往天堂的朝圣之路。
酒店就在圣米歇尔山巴士站旁边,走到圣米歇尔山大约是1.5公里,我们走走停停,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们与眼前的圣米歇尔山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我让BBQ拿着一张黑白的明信片,用相机记录下那个时候的心情,满满的都是感动和感恩。
以前的城门至今还保留着原样,进入这道门就真正进入了圣米歇尔山。
通往圣米歇尔山山顶修道院和大教堂的主干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第一眼看到时有点被吓到,好多人,天文大潮期间人满为患。
一路上抬头尽是这样精致的招牌。
如果你要问圣米歇尔山有什么美食吗?答案就在这里:“普拉尔大婶的煎蛋卷”。原本这种蛋卷是面向前往岛屿的朝拜者的,所以分量上非常充足。但是价格不便宜,一个套餐45欧。
其实蛋卷的味道也就这样了吧,我们用餐的时候来了10个日本人,大概是来teambuilding的,大伙围了一个大桌子,人手点了一个蛋卷饼一起说“我开动了”,然后大家一起吃蛋卷,那场面还挺有意思的。
厨房里认真干活的厨娘,这种蛋卷的制作工艺至今仍然和当年一样。
半山腰的一个小教堂,和山脚下噪杂的街道感觉不像是一个世界的。
圣米歇尔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08年。据说,当时一位红衣主教奥贝梦见大天使圣米歇尔,一天夜里,圣米歇尔天使在电闪雷鸣中第三次出现在红衣主教的梦中,他用自己的神指在主教脑门上点了一下。从梦中醒来的奥贝主教摸到了脑门上的凹痕,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赶往墓石山,着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圣米歇尔山上就这样有了第一座教堂。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直到16世纪,圣米歇尔修道院才真正完工,奥贝尔的一场梦让人整整忙活了8个世纪。
步道上休息的老者和十字架。
直到1987年才在教堂钟楼的顶端安放了圣米歇尔的金像。
站在平台上会感觉到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就宛如大西洋波涛中的一艘航船。
圣米歇尔山建成后,它不仅是的朝圣之地,而且在英法百年战争中依靠围墙和炮楼,抗击英军长达24年。
站在圣米歇尔山教堂外的回廊平台上,极目远眺便能看见波澜壮阔浩瀚的大西洋。
圣米歇尔山所处的圣马洛湾以涨潮迅猛闻名遐迩,最高潮与最低潮时海平面的落差高达15米。由于海湾深水区不多且底部平坦,退潮时大海距离岸边有15至20公里。通常涨潮的速度相当于一个人的步行速度—每小时4公里,顺风时速度则增加到每小时30公里。因为圣马洛海湾潮水如此“善变”,流传着许许多多可怕的故事,比如,会追赶骑士的涨潮,在巨大的流沙中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满载货物的马车,陷入淤泥不能自拔而悲惨死去的旅人。如今,旅行团专门开设了退潮时徒步沙滩的线路转给游人体验。
这里的沙其实更像是淤泥,一旦变干,非常结实;一旦与水混合,立即变成粘稠的泥浆。
海湾的退潮往往也开始得非常突然,也许几分钟前还是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突然之间海水退向远处,满眼望去已是裸露的海滩和海滩上颜色很特别的流沙。上图和下图分别是涨潮和落潮时的景象。
圣米歇尔山山顶的教堂自从第一次建成至今,十五、六次火灾和自身倒塌的损坏,是目前尚存的构成圣米歇尔教堂最古老的一部分。
大教堂呈十字形,而祭台、耳堂和大殿下的墓穴或祈祷间实际上也成了罗马式建筑工艺的杰作。教堂集罗马与哥特式建筑艺术于一身,大殿为典型的罗马风格。
大教堂建成之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朝圣者,把对大天使圣米歇尔的崇拜推向了巅峰,圣米歇尔山也更是披上了神奇的面纱,在诺曼底无数教徒的眼中无异于东方的耶路撒冷。依旧保持着朴实无华、古色古香的格调,令人无处不感受到本笃教徒那静思冥想、严苛简朴的苦行僧生活。
夜幕降临后,没有满载游客来往穿梭的汽车,人流如织的修道院也变得空荡宁静,这时才是感受圣米歇尔山独特建筑群的最佳时间。
圣米歇尔山下半年潮汐最大日也是月圆之日,一直以为网上圣米歇尔山为背景有个大月亮的照片是拍出来的,来过之后才发现其实都是合成的,因为月亮永远也转不到山后。
清晨的圣米歇尔山静谧安宁,我和BBQ从酒店往圣米歇尔山方向走,突然听到流水哗哗的声音,没错,那天清晨开始涨潮后奔腾在最前面的波浪我们看到了。
日出,静候第一缕阳光洒在圣米歇尔山山上。
圣米歇尔山在清晨的薄雾中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