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瑞士少女峰——阿莱奇峰-比奇峰地区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理由包括:这一地区是阿尔卑斯山冰蚀现象最显著的地区,记录了促成阿尔卑斯山形成的明显的地壳上升和挤压运动,对于研究冰川历史和形成过程,特别是相关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全球气候的变暖对本地区有明显影响,冰川各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退缩,为生态演替提供了新的自然环境,高山和亚高山环境哺育了丰富的动植物物种,冰川退缩形成的植物移植提供了植物演替的突出范例。而以艾格(Eiger)峰、僧侣峰(Monch)、少女峰(Jungfrau)为中心的阿尔卑斯高地北部山屏,景象壮观,在欧洲艺术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因为这一席之地的壮观景象,我们来到少女峰脚下。一个因特拉肯式的早晨:醒来时,东边天上露出一抹潮红的霞光,远处山峰畏寒般抱紧云床;沐浴后,云薄了,天蓝了,仿佛轻轻一敲,便听得见空气脆生生的颤动;下楼,用餐,窗外的南面山屏,正是少女峰、僧侣峰、艾格峰一线。少女峰最高,海拔4158米,僧侣峰次之,海拔4107米,艾格峰再次,海拔3970米。
窄轨铁路登山
瑞士高山窄轨铁路亦于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因特拉肯至“瀑布镇”劳特布鲁嫩(Lauterbrunnen),再经客来雪德(KleineScheidegg)至“欧洲之巅”少女峰站(Jungfraujoch),海拔高度自567米渐渐升至3454米。沿途换车三次,火车越来越小,山势愈来愈高,车窗换作全景,铁路易为齿轨,我们向上,向上,向上,一不留神便要冲入天上。
少女峰虽早于欧洲文学景观中占去一席,歌德、拜伦、雪莱诸人却无缘登高,无缘一眺,情之所系,无非若干仰望诗篇。而今日,拜瑞士登山铁路所赐,吾等终能一览阿尔卑斯众山之小。想着想着,复古车厢里已是一派欢愉。少女峰高山火车虽无“冰川快车”穿行91座隧道、跨越291座桥梁那般雄劲气势,却也是“大山之子”摸透“父王”脾性之后,移步换景、巧思妙构的佳制。早在1866年,少女峰铁路便已动工,初拟六载建成,终因地质、气候、设计者辞世诸多因素阻碍,直至1912年始告通车。近百年间,少女峰门户劳特布鲁嫩,昔日因冰川融水造就断崖瀑布、地下瀑布而得名的僻野小镇,早已借一线登山铁路,闻名海外,摇身变作全球度假胜地——车站左近,夏莱形制木屋比比皆是,貌似朴拙,实则精雅,旧时山间穷苦民居的皮囊,声色稍动,即藏下一样又一样奢华心机或销金酒店。
火车向上,野花紧随,一丛丛,咬住牙关,稚嫩里透出倔强。近处,山坡,青翠铺地,阿尔卑斯草场缀满牛儿弯腰低头,或是咀嚼,或是闲逛,每一挪动便经项下铜铃放大阵阵悠扬乃至缓慢。远处,雪顶,披裹洁白的岩石荒漠,比肩而立,僧侣峰线条刚劲,少女峰遁入云雾,我们向上,向上,只为撩开少女遮掩羞怯的面纱。
山势愈来愈险,气温愈来愈低。自客来雪德换车之后,齿轨铁路不再与山势恋战,放弃迂回,直接射入隧道,射入迪伦·马特某篇小说描述的境界:黑暗,黑暗,幽闭、狭窄又庞大的黑暗,教人分不清旅程究竟是向前、向上还是早已向下。火车在黑暗中停顿两次,游客下车,透过阳台似的观景窗,眺望光明的荒凉 ——第一次是北极,第二次是南极,寒气,浓云,冰川荡漾又凝固,铸作一片片波涛倾竖的汪洋。终点,欧洲最高车站,你好,严冬,群峰之上,横跨伯尔尼、瓦莱(Valais)两州之地,永无盛夏,惟有风雪与烟云。
不见天日的斯芬克司
少女峰站设有上下数层,冰宫,餐厅,邮局,商店,观景平台,一应俱全。冰宫穿凿于欧洲最长冰川阿莱奇(Aletschgletscher)之下,曲径通幽,多冰雕,熊儿透明,游荡其间的人儿一心也想着透明,取出相机,拍张合影,熊头换作人头,冻红的小脸便有了晶莹如玉的身段。而后,餐厅,只可惜,山下风光翻卷,山上只见漫天混沌,明信片间的景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壮阔,统统坠入云雾,一无所见,吾等腹中,本打算献与造化神工的一腔溢美,渐渐泄气,渐渐让位于热汤、红酒或鱼肉,剩下几句唠叨,已是“时不利兮”、“造化弄人”这般斗志全无、指东打西、感物伤怀的牢骚,少女峰站却也不再是“欧洲之巅”了——在欧洲平均海拔最高的“屋脊国家”瑞士,少女峰本就不是最高,不仅及不上境内阿尔卑斯山系南部山脉诸峰,于北部山脉间,亦无法比肩4274米芬斯特拉峰(Finsteraarhorn)与4193米阿莱奇峰(Aletschhorn)——少女峰站号称“欧洲之巅”,实为常人凭借交通工具易于抵达且夸夸其谈大书特书跨国明信片之巅,绝非真正“欧洲之巅”,绝非,即便愁云散尽仍是绝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