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指出——

  应以旅游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1年4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绿皮书撰稿人史瑞应、孟雷、马卉君指出,应以旅游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大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和整体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而旅游在流域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多元化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普遍重视。莱茵河、多瑙河、密西西比河等诸多大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中,旅游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发展旅游正可成为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其一,旅游可兼顾黄河高质量发展需求。旅游可兼顾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点,在做好科学规划、适度开发、有效管理的前提下,发展旅游可推动落实黄河流域的污染治理和绿化建设。发展旅游可促进黄河流域生产要素流动、扩大税收并促进流域经济发展。旅游是黄河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可依托历史故事和文化符号,借助AR、VR等技术,创造各种旅游体验,使传统文化焕发当代活力。黄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血脉所在,旅游能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流域社会和谐。

  其二,旅游能充分利用黄河市场与交通优势。黄河自上而下依次流经兰州—西宁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七大城市群。旅游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这些城市群的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在原有“四纵四横”主骨架的基础上,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通过区域连接线衔接、以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已基本形成,为打通黄河沿线旅游通道、压缩黄河沿线旅游空间距离提供了良好条件。未来空铁路立体交通网络的完善,将打通黄河东西横向大通道。

  其三,旅游能作为黄河高质量发展之先导产业。旅游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直接关联产业的发育,还可带动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属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客流增长的同时,旅游发展可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聚合,从而带动黄河流域各省区、城市之间全方位、立体式、多领域的合作。发展黄河旅游,有助于突破“条块分割”的行政界限,促进流域不同省区、城市之间在经济、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合作。旅游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 的催化剂和凝聚剂,巩固并发挥旅游产业的先导地位,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见《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p193-19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4月)

  《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指出——

  应打造“中国高铁旅游”品牌,促进高铁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1年4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绿皮书撰稿人廖斌、严旭阳等指出,高铁作为新时代的国家名片,能够产生巨大的时空压缩效应。高铁旅游是中国高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坚持品牌化发展方向,打造“中国高铁旅游”品牌,促进高铁旅游高质量发展。

  其一,要打造中长干线高铁旅游产品。一是积极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和景区密集地区间的跨局高铁旅游专线产品。当前,京沪高铁、京广高铁、京哈高铁、西成高铁和武广高铁等高铁干线有效地连接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与自然风光优美、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中西部地区,高铁游客来源与去向相对集中,应作为高铁旅游专线的重点开行方向,推动高铁旅游主要客源市场和高铁沿线主要旅游目的地之间增开高铁旅游专列。二是加强高铁旅游专列产品创新,丰富旅游专列产品类型。重点是要根据高铁旅游目的地的不同旅游主题、不同旅游节事活动、不同旅游时间等打造主题旅游专列线路,鼓励开设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的高铁旅游专列,为游客提供定制化的高铁旅游服务。比如,开发“快乐夕阳”、夏令营、“高铁婚礼”等各类主题旅游专列。三是打造特色车厢,改善高铁旅游专列车上的服务设施。要基于高铁游客多样化、多层次需要,提高列车的软硬件质量。如,完善餐饮、咨询、娱乐、医疗救援等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列车上的服务,增强专列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尤其是要丰富旅游专列上的娱乐服务,将现行铁路上的服务设施设计理念嫁接到旅游列车上。四是提升高铁旅游专列的司乘服务质量。要加强对旅游列车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改变以往服务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的局面。通过旅游专列的统一申报整合资源,充分利用车体和人员,尽可能避免旺季无资源淡季无客源的矛盾。

  其二,开发省内/铁路局管内的高铁短途游产品。除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外,大部分高铁游客来自省内,高铁“时空压缩效应”提升了“一日游”和“短途旅游”的比例。因此,要将省内/铁路局管内的一日游、短途游作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加以设计。一是在出行目的方面,要以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消费需求为主,探索进行联合开发和全产业链运营。旅客乘坐高铁的主要动机是探亲访友或回乡、休闲度假和观光游览。二是在目标人群选择方面,要以青年市场和家庭亲子市场为重点,开发个性化的餐饮、娱乐产品。其中,在游客群体方面,高铁游客以中青年群体为主。这部分人群普遍拥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差旅出行频率较高,旅游消费能力较强,也具备较强的口碑传播能力,是高铁旅游的关键目标群体。三是在消费能力方面,要面向中高学历人群市场,开发差异化、高品质服务产品。男性、中青年、已婚人士和中高学历是高铁旅游的重点市场。要以这些人群为重要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高铁旅游产品。

  其三,完善高铁旅游线路的产品开发。要加强与沿线地方政府、专业旅游机构以及其他运输单位开展合资合作,充分整合高铁沿线旅游资源,根据不同时间、主题、活动、客源等设计高铁旅游线路。一是优先开发京沪线、京广线、京哈线、哈大线和沪昆线等高铁旅游线路。二是开发多式联运旅游线路产品。积极寻求与其他交通部门的合作,联合开发“航空+高铁”“游轮+高铁”“特快+高铁”等多种交通方式组合的旅游线路。三是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合作开发铁路专项旅游线路。国内已经开发的“动车千里行一日江城游”“广东双休一日游”“长隆野生动物园二日游”“乘高铁游长韶二日游”“乘高铁泡温泉”等铁路旅游线路取得了较好运营效益。要按照客源互换、资源互享、信息互通的原则,以高铁为轴线,破除行政壁垒,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各铁路局集团和相关企业在交通组织、线路产品体系、品牌影响、市场培育等领域加强合作,构建高铁旅游开发合作联盟。

  其四,积极发展“高铁+旅游”新业态。要充分利用好“高铁+旅游”的优势,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季节、不同假日,有针对性地整合旅游线路资源,开发“高铁+旅游”的主题旅游产品。一是发展“高铁+酒店”产品,重点是发展“高铁+民宿/客栈”。民宿/客栈是当前高铁游客普遍青睐的住宿类型。二是积极发展“高铁+景区”产品。鼓励各景区面向高铁游客给予门票减免或折扣优惠,将高铁票作为优惠的凭证给予相应的旅游折扣。旅游资源越丰富的城市,各景区高铁游客的占比越平均,而自身旅游资源相对稀缺,或重点旅游业态非常突出的城市,其游客倾向的景区越集中。对于不同的旅游城市在推动高铁与景区融合发展时需要有所偏向。三是发展“高铁+购物”产品。把“铁路购物”作为铁路的核心品牌来打造。“铁路购物”概念打造好,会有助于未来铁路站车旅游商品开发经营的系统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四是发展“高铁+餐饮”产品。高铁游客去往各目的地时,多会选择当地最有特色的餐饮类型。如东北的烤肉、广东的甜品及粤菜、川黔的火锅及川菜等。为此,应该根据各条线路和旅游目的地美食进行开发。五是发展“高铁+租车”产品。“高铁+自驾”已成为游客重要的旅游方式。要鼓励发展“高铁+租车”业务模式,在高铁站点设立汽车租赁点,也可以与市场化的汽车租赁公司合作,为游客下高铁之后提供自驾车租赁服务,包括汽车租赁预订、购买、取车、还车、保险、维修等一站式的服务。

  其五,加强高铁旅游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的产品开发。要建立旅游全过程服务体系,围绕高铁旅游客群的市场需求和消费偏好,重新规划设计高铁列车的环境、餐饮、娱乐、消费等服务内容,围绕游客出行痛点和难点问题,提高高铁旅游的服务水平。一是,提供全程一体化的服务,包括行前的购票服务、出行前的约车送站和出行候车服务、送到站台的服务、火车上的服务,以及到站约车接站服务。二是,根据乘客需要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当地特色的餐饮、购物服务,发展“网络订餐+特产”服务,实现高铁配餐,送到指定的车厢和席位上。三是,利用高铁车内设施和载体,为旅客提供更加全面的目的地旅游信息,提供目的地热门景区的门票折扣、交通换乘等信息,旅游直通车等信息。利用高铁列车播放旅游宣传片,介绍景区景点和周边城市。四是,发展高铁贵宾厅服务,提供到站接车、VIP休息厅、餐饮、快速安检、快递等服务。五是,提供行程信息提醒服务,包括车票、候车室、检票口、目的地天气和旅游信息。六是,增加行李托运服务。未来应该增加行李托运服务。特别是在换乘服务方面,游客最希望的高铁站点服务是优化换乘。另外,许多城市实现了高铁与市内交通无缝对接,但受访者希望服务进一步优化,开通高铁站与地铁的直通通道,实现免安检换乘。

  (参见《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p222-22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4月)

推荐阅读

相关视频

更多>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