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清晨的巴德冈,古城弥漫着薄雾,神庙外到处转悠的只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古城的沿街商铺都是大门紧闭,拥有七万多人的巴德冈,本地人们却难见踪影,当地的人们并没有像其他旅游城市那样急于劳作。刚到尼泊尔,我跟很多人一样认为尼泊尔人比较懒惰,因为到了下午四点多钟,当地的很多服务行业都打烊了,早上也是很晚才开门营业,他们并不像中国人习惯的那样辛苦劳碌。
但是,当我在这里呆的时间长了,也慢慢习惯了这种慢节奏的生活,完全能理解当地人的那种悠闲地生活方式。在巴德冈晒着太阳到处闲逛、拍照,累了喝喝茶喝咖啡,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发呆,看着匆匆忙忙拍照走人的跟团游客,才让人觉得我们这才是一种旅行。
空旷的杜巴广场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的氛围,让步伐匆匆的游客放慢了自己的脚步。每一次旅行,人们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游览更多的地方,看更多的景色,于是不停地从一个景点赶往另一个景点,以至于忘掉旅行的真正意义。坐在古寺庙里的尼亚塔波拉餐厅的楼上,喝着咖啡,俯瞰着古城街道与建筑,品味着巴德冈的古老的文化和古朴韵味。
在这里,你只需要买一份咖啡或者茶点,可以一直坐在这里发呆,店家不会暗示你该走了,也完全不用担心服务员会给你脸色。尼亚塔波拉餐厅的光线很好,坐在围栏边上,能沐浴着冬天暖暖的阳光,这里没有富贵与贫贱,没有国界与种族,内心享受到了一份久违的宁静。
距尼亚塔波拉神庙不远的地方,可以看到很多的陶器铺,这就是著名的巴德冈陶器市场,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沿街的小店铺门口摆着、挂着各式的陶器,小院落里就是陶器作坊,院落中一地的陶制罐子等器皿。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似乎丝毫未受到影响,仍然我行我素,用手工制作陶土的生活器皿,专注于一手一点地和泥、造型、烧制……,上千年的制陶工艺在这里得以延续。
我喜欢搜集鱼造型的东西,于是花了人民币五块钱买了一个陶制的鱼形灯,红泥土制作成的陶灯,外满刷上一层黑漆,十分可爱。虽然这些陶器都很廉价,可是,它倾注了匠人的点滴心血,古香古色的陶器让人回味无穷。这些手工制作的陶器没有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工艺品那么精致,不过手工的粗糙却别有一番韵味,漫步在陶器广场的小巷,仿佛从尼亚塔波拉庙的千年的仙界回到古老的凡间。
太阳出来之后,薄雾慢慢褪去,街上的人群才多了起来。一些老人拿着祭祀的贡品和鲜花来到寺庙,摆放在神像之前,用朱砂混合着贡品,在神像头部抹上一点朱红,然后再自己的额头双眼之间点上一点“迪嘎”,象征着人与神灵的沟通,简单的仪式之后,人们才开始吃早餐。
虽然当地人的主食喜欢吃咖喱饭,不过巴德冈早餐的小吃也非常的丰富,除了沿街摆卖的那一大盆装的酸奶,还有很多甜点。在一个小巷子里的小餐馆,很多当地人都在这里吃早餐,于是我也挤了进去。老板和一个伙计不懂英文,我连比带画,要了一碗酸奶,吃了很多不知名的圆圆的甜点,和油炸的面食小点,最后买单只花了两钱几毛钱。
最有趣的是,当地人竟然也喜欢吃中国的食物,有一种叫做馍馍(momo),刚开始我还以为是中国的馒头,中午时分,五块钱买了一碗,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当地的馍馍做得像中国的小包子,却像饺子一样下在汤里吃,汤是西红柿、豆子、辣椒和香料煮的,酸酸辣辣的味道完全是尼泊尔风格。沿街的小摊上,都卖着小豆子、花生,还有油炸的小吃,用报纸一包就开卖了。
街边有一家类似咖啡店的小店,吸引了我的注意,店主不会说英文,即使会说,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说那些我从未见过的食物。不过很简单,我进去指着实物,一样买了一个,竟然买了一大堆不知名的奶油小点心,味道还真不错。在巴德冈我还发现了一种炒面,当地人也叫做Chaomian,不知道是不也是中国传过去的改良食物,本来想尝尝到底是什么,可惜肚子再也装不下了,只能望面兴叹。
其实,中国对现在的巴德冈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仅只是体现在饮食上。巴德冈满街都是中国游客,给当地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他们对中国人也十分友好,见了我们都会友善地喊声Chinese!
文章来源:老湖新浪博客
【新浪旅游声明】本文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