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宁德市民的“福愿”(2)

http://travel.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16:01  新浪旅游

  婚日傍晚设宴敬请舅父、姑父、姨丈、媒人等六亲九眷。酒过“三巡”,菜过“二大”,新娘即出房敬茶。戚友要送给“茶仪”,作为新娘“见面礼”。亲属待酒宴散席,接着举行“佳期酒”,而后送新郎进洞房。

  通常由未婚的男青年八人组成“子弟班”,畲称“佳期班”,由“佳期头”两手提“某府”双喜灯笼,领队从门外走进新郎家,边走边唱:“闾山竹,必仙栽,闹房子弟进门来。厅堂喜烛光耀迷,今旦日子吉良时。文武客官齐请坐,新郎新妇茶捧来。”

  此时,“新郎官”身穿长衫礼服,头戴红顶高帽,插金花,胸挂红绸布,在厅前恭候,先行“迎客礼”,向子弟拱手鞠躬迎接招坐,新郎递香烟,新娘捧茶。茶烟用后,即由“佳期头”先为“新郎官”请位,再为其他子弟逐个请位。后按席位次序排成队列,环绕酒桌,唱就位歌,随即开宴。席间有行酒令或猜拳追胜喝酒,尽情尽兴,最后才由“佳期头”宣布“送落房”。

  “送落房”即闹洞房。“佳期头”手捧喜酒一碗,与新郎携手唱“送落房”歌(十喷床)。唱毕,新郎与新娘吃“合酒”,连喝三杯,桌上备有熟鸡蛋(去壳)一合、鸡腿一合、酒杯一合。“佳期头”斟满红酒,唱祝歌,新郎新娘再喝姻缘美酒满白头偕老酒。又唱尊老爱幼歌,喝尊敬公婆酒,再唱和睦邻里歌,新郎新娘再喝和睦邻里酒。喝完“合酒”,“佳期头”即夹起鸡腿塞进新娘嘴,让其吃鸡腿,意表新娘今后会持家。最后“佳期头”唱:“凤凰蛋,车一车,年头吃喜酒,年尾就做爹。······”

  一般新娘婚后三天就要邀新郎一同回娘家做“头转客”。选一酒量较好的挑“女婿担”,两人步行到岳父家。一路鸣炮,村中人闻讯多来夹道欢迎。女婿见了上辈老人,便拱手鞠躬行礼。进入岳家后,要住宿一二日,轮流到亲房内叔翁家计亲,最后一晚由岳父设请“女婿酒”。宴席间“提壶”者常要请女婿唱令歌、行酒令。三轮酒后,常由挑担的“姻家伯”代唱令歌二首,代女婿讲感谢话,祝吉利话。酒后,请女婿吃晚饭,此时岳母捧出满碗饭,给女婿吃,这叫“饭心饭”。按婚俗碗内放着一包“饭心包”,意含岳母爱女婿,暗里赠“私家”。这时桌旁契母们(内兄嫂)即欢唱“饭心歌”。使女婿懂得丈母娘养女之恩、嫁女爱婿之意。女婿得到“饭心包”,吃完饭后,得掏回敬的“红包钱”,安放碗里,以示酬谢岳父母的恩惠。散席后,女婿进行送“分花包”,给一门亲属、男女小孩,以表首次“见面礼”。第二天夫妻返家。当晚即在男家举行“回门会”。设宴请房下叔父上辈人,祝新婚圆满。

  [生育]  畲族妇女分娩,旧时都用土法接生。孕妇在生育前得求神许愿,供“奶娘婆”、“妈祖婆”的香火,祈求平安顺产。到孩子“满月”时需备祭品还愿。生了孩子要向亲属报喜。亲友即送鸡、蛋、线面及婴儿衣、裤、鞋、帽作“满月”。孩子做“满月”时要剃头,请邻居吃“满月酒”,为孩子取名。如果是细仔就顺口叫“细弟”、“细妹”。有将子女寄托神灵保佑,还要办“寄名供”,寄菩萨奶娘处的即叫“奶佑”、“奶生”;寄“大石母”处就叫“石贵”、“石生”、“石民”;如寄“大教母”处便叫“教发”、“教荣”。

  [庆寿]  畲族以五十岁为寿。亲戚贺寿寿礼有:猪后蹄一个(约4-5公斤)、贴红剪花的鸡蛋10至12粒、寿面一包一公斤、寿烛一合、百子炮一盒,对联一副。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有赠送布料一至二件。已出嫁的亲生女要送制好的长衫、裤、鞋、袜、帽等。对一般亲友只收猪蹄和对联,其他礼物不收,还回送红包一包。庆寿一般是在当年农历正月举行。五十岁的寿为正月初五日,六十岁的寿为正月初六日,按此类推。庆寿前几天就要做好寿糕、寿桃果。办寿筵酒所备菜肴有:长寿面、寿桃果、猪腿肉(每块四小两、现改为一大两)、凤尾(乌笋干)、煮豆腐干、土林耳、鲜冬笋、黄花菜、熟鸡蛋、薯粉扣、土燕圆、鲜鱼冻等十二盘。吃寿酒的第一盘菜是长寿面,坐首席位的宾客先用筷子夹几条线面放在另一个空盘中绕成寿字形,并唱庆寿歌。

  寿筵鸣炮散席时,还发给每人一块四两重的红烧寿肉和寿桃果带回家。

  富裕大户人家,还举行拜寿仪式:寿堂中挂起旗帐、玻璃茶灯,设木靠椅、排五果、焚香烛、挂亲友送的联、轴和匾额。拜寿后,赠送给每人一包“红包线”。

  [丧葬]  人死,畲语称“做老人”、“老人千岁”。畲族老人逝世,断气时就得移放后厅床上。死者床头需点一盏灯或一支蜡烛,畲语称“照眼火”,日夜不灭,意给死者借光,顺利前往“阴府”、“瑶池”。孝男和孝女每日三次给亲人烧“床前纸”,意给死者亡魂赴阴府时所需的茶水、乘船、坐轿等使用。入棺时还得把这些纸钱灰,包成一包装放死者衣袋里入棺。

  长辈人死了,得连夜报丧,风雨无阻。远路的亲戚接到报丧时,要煮点心蛋面给报丧人吃。报丧人要把点心吃光,不得剩余,否则犯忌。若是母亲死,要专人先到母舅家报丧,这叫请“后家”。需等他们到后才能入殓。娘家人前来奔丧,孝男孝妇头戴白帽,身穿麻衣,脚穿草鞋或鞋头缝一块白布的旧鞋并准备草垫或棕衣放在大门前等候母舅等人的到来。娘家人临门时,孝男孝女跪地哭迎,经母舅等上辈人伸手扶起才能起来,再引导娘家亲人给亡母吊唁。

  邻居得送香纸祭奠,至于送火柴、报丧、做坟墓、找棺木等都由邻里帮助,叫“助丧”,不需支付工钱。

  入殓前要给死者换穿寿衣,先得由孝男用秤把七重或五重的衣裤称过,记清量,并点燃香火,在衣襟边烧个洞为记,然后由孝男向天地哭叫:“阿父啊(或母啊)!你衣服共七重几斤重,衣襟做了记,莫穿错。”而后给亡人穿衣。老年人逝世的穿着:女性仍然头戴“凤凰冠”,挂银耳环、穿青蓝色踏轿衫和裙,捆月白腰带、扎脚布、穿单鼻布鞋入棺。男性则多穿蓝白色半长衫、长裤、双鼻布鞋头青色帽环。若死者有上辈人或父母健在,死者还得披麻带孝,在鞋帽处缝一块白布。若父母早故,已墓葬了,则死者可头戴红顶帽,否则只戴帽环入棺。

  对生前有奏名的人(即学过巫师)逝世时,先不准子孙啼哭,应请本民族巫师行“报终”礼,立一香炉,点上三支香二支烛,由巫师念咒,意为帮助死者收去生前所带的阴兵,给死者布好“罗城”保护。然后把尸体停入厅床上,方准开声哭泣。入棺时,死者要头戴宫帽,身穿青色或蓝色道袍。道袍的前胸后背有太极八卦。入棺时还得把死者生前用过的“法印”、“牒身”袋挂在脖子上和马鞭、芴等一起放入棺内。这时,巫师念咒,请神来为亡人超度,摘去“奏名”衔才可盖棺。盖棺后,孝男孝女孝孙等双脚跪地,跪越巡棺,从左至右,不得越过棺材头,连续巡跪三遍后才可出棺,抬到山上埋葬。富家墓葬,穷家土葬,待三四年拾骸放在陶翁内,再择吉重新墓葬。   服饰 饮居 [服饰]  畲族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反映该民族特有的风情。

  一般女服  尚青色棉布、苎布衣,少数富裕户也穿绸缎。大襟长衫,衫长至膝,比男长衫稍短些,衣领用金线、五色线制成二至三层花纹的“虎牙领”,领背中央绣“凤凰采牡丹”。衣襟用五色羽毛布,绣三至五层梅菊花蕊。腋下襟边缝一块10多厘米宽例三角形的大红布,领口内“替肩布”用蓝、白四方形做“替肩”。袖口和衫袄襟边均用大红色羽毛做边饰,并镶绣各色花纹。节日所穿紫色“诰翠衫”,大襟和袖口都绣“回字”形花纹,胸前排扣5颗,古作礼服用。

  女裙裤  通常用黑色棉布,夏天用苎布。出嫁做新娘时,用青色绸缎或精哔吱做裤。外穿蓝色或紫色叠春“虎牙裙”,腰间束四指宽的白色腰带,正面再垂2条长1米的飘带,直垂至脚面。妇女下山、下田劳动时,用腰带缚住“围身裙”。“围身裙”是黑色苎布或青直贡布制成,裙上端加一块10厘米宽红布做裙头。所缚腰带则用五彩丝绸线、白粉线、羽毛线等织成橄榄式花纹和汉文字装饰。转裙也刺绣着“凤凰采牡丹”等花鸟装饰。罗源县毗邻的飞鸾南山村和新岩村一带畲族妇女的服饰,均穿斜襟大领衣,并镶有各种花边。不分季节一律穿短裤、扎绑脚。

  男服  一般是青色和蓝色大襟短服。少数男子穿大襟长衫,均为圆领。布用棉布和苎布。胸襟两旁袖口上均镶有黄、红两色,缀3-5颗铜扣,外加穿圆领直襟有5排扣的“钱吊衫”,古作礼服。礼服胸前领左右两旁,还垂挂有2条珠线穗。礼服正面上方2个袋,下方4个袋。大都在取新娘后三天,送新娘回娘家做“头转客”时穿。

  男裤  多用蓝青色棉布。夏天穿苎布短裤。裤头上接15厘米左右宽蓝或青色布。结婚时则穿紫色或蓝色长衫礼服。

  鞋  平时男子多穿黑色布底双鼻鞋和木屐。劳动时,多打赤脚和穿草鞋。妇女穿单“虎攻鞋”(畲族),布底,鞋头高昂3厘米,鞋口两旁以羽毛布“沉地”,用五色线绣“虎牙”花纹。解放后,男女穿解放鞋、运动鞋、塑料鞋、人造革和皮鞋。

  帽  儿童头戴猫儿头的童帽;中青年常扎头由;老年人戴风军帽。巫师法师分别戴宫帽、天尊帽、头冠字帽。男子结婚时戴青色红顶帽,宽沿外敞,帽项突起高达8厘米,两边插金花。姑娘出嫁戴“凤凰冠”,冠的结构以竹片为骨架,先制成梯形的头冠套,冠套外围缝上五色波纹的“冠栏布”,额前镶双龙、凤凰、蝴蝶、花木、鱼鸟等图案。“凤凰冠”上额正当中,悬立一块“双块戏珠”银饰,左右两旁竖立两个武士,左骑驴、右提剑。额正面贴镶两块长12厘米宽3厘米多的银质“冠栏”片。其下并排悬挂4片四方形有花纹的银片,表示盘、蓝、雷、钟4姓联姻。再下挂9个“银星”,九星下垂胸还串挂着九穗花纹银片。錾有山、海、花、鸟、鱼、兽之类图案。每穗连接9小片。冠上还用金丝线悬挂4串玻璃珠,长达50厘米,下连接元宝型银牌4个,垂至胸前。额角左右两侧各挂一块蝴蝶形银牌串联16小片四方形花纹银片。冠髻之后垂挂一块錾有“双龙戏珠”的银牌。髻上横插一根髻针,以保持戴冠稳定。

  首饰  一般妇女常带鸳鸯银手镯、银戒指,其上錾有梅花、八卦、福、禄、寿、喜等图案与字样。还有龙爪拳头式带铃哨的戒指。富裕人家的妇女胸前佩带银牌、项链。脚戴银镯,耳戴耳环。畲族妇女的头饰随发型而不同。与福安接壤的畲族妇女发型,则是脑后梳成爪辫状,向上绕成盘匣式。发间环束深红的羽毛带或深红色的绒线。正面额前发高是脸部的二分之一。发顶中横压一条银簪,斜插耳把、毫猪簪。未婚小姑娘的发型,均用红绒线参在发中一起编成辫子盘绕在头上。至十五、六岁时梳成“平头型”,插两只小银簪。与罗源县毗邻的飞鸾镇南山,新岩、向阳村一带妇女,则梳成“凤凰髻”,用红色绒线缠发梳扎直至头顶,约达15厘米左右高,弯至额头,中间绕成一块径8厘米大的圆型发桃,畲语称“凤凰头髻”,再横栓小银簪。

  [饮食]  畲家生活俭朴,平日对饮食品味式样不讲究,重在吃饱。口粮多以番薯丝为主粮,大米、高梁、大麦、小麦、花麦、玉米、小米为副粮。故俗有“种番薯吃番薯,番薯当粮也当菜”。把番薯切成丝、晒干,其吃法有煮成“焖饭”的,有用开水烫半熟,捞放蒸笼炊成“蒸饭”。多数地方要把鲜薯丝用水淋洗出淀粉,加工制成“粉扣”当菜吃。

  畲家一日三餐,薯米干饭。“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初三)吃3天白米饭,有的用大米蒸饭另捞一角,供小孩或接待客人。平时煮上一两碗粗菜即可上桌。客至,小孩不上桌,怕争菜忌慢客人。农忙时,难于及时备办菜肴,只用盐汤或青菜一碗也能对付。但到自养猪屠宰时,割一二斤猪肉,常邀亲友邻居品尝。在春耕、秋收前,为迎接繁重劳动,都要杀羊、杀鸡兔、买猪蹄滋补养身。

  畲族家家户户都种蔬菜,除日常鲜吃外一般家庭常把芥菜、萝卜腌成咸菜,做当家菜食用。竹笋,畲村四季均有,常加工成笋干。调味少用油,重用姜。饮料,多用糯米酿酒。50年代后,畲族群众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多数人吃上大米饭。蕃薯丝与高梁、大麦等则降为副食。

  [居住] 畲族村寨,大都分散在山岗、丘陵,少数在沿海和海岛上,依山建房、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建房坐向多坐北朝南。门前多种树木。

  “建房”要择吉日。破土动工后要定朝向,立合砖俗称“定磉”。木工动锯斧要定“驾马”日。房主要备茶、酒、五果、焚香鸣炮祭供“鲁班”。祭后才动工、上梁。其后,请銮驾、贴柱联、压梁谷、挂红布,中堂上书“紫微銮驾”,进宫柱贴联“建屋喜逢黄道日”;“上梁幸遇紫微星”。中庭放个“斗灯”,以示照耀千秋大业。建成后要择日入宅,房主肩挑“祖宗担”,让上辈人先入宅,晚辈后进。

  旧时,畲族山村,因经济困难住房建造简单,多盖“人字”式或“孩儿撑伞”式的草楼。

  清代以来,住房多改为土木瓦房,依山建筑。四周均围黄泥土夯筑的土墙。中间分别架有二、四,用七柱或五柱木料,屋顶盖瓦片。正座中间分前厅和后厅。后厅左边常设小门通后山。前后厅两边隔4个正间,专作卧室。正厅前一般都设有二片天井,以堆倒垃圾沤肥农用。有的建有廊庑,前后廊庑分别作用厨房或堆放农具和做猪栏。住房一般有二层楼。楼上低,楼厅高,使厅堂阳光充足。立有固定楼梯或移动手梯通往楼上。楼上则用竹片加泥土或木板做墙壁隔间,楼房间多作粮食仓库或放家具用。每座屋前或屋后均留有小块空地,以晒柴片、衣服、番薯丝等。边角地多种柯木遮荫。50年代后,畲族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砖瓦房、混凝土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更多关于 宁德 福建 国内游 的新闻

象牙塔里的美丽风景

宁静的林荫道上,偶遇温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风采飞扬的青春,恍若与世隔绝...

遗落在酒店的电影瞬间

酒店是很多电影的重要场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发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为凶杀悬疑电影的重要证据场所...

新贵墨尔本

墨尔本,是个奇妙的地方:一边依偎着蔚蓝的大海,一边枕靠着沧桑的岩石;悬崖峭壁之间可以开辟出世界上最美丽的公路...

与空姐有关的那些事

空姐,很多人认为是一份即轻松又令人羡慕的职业。其实空姐的工作却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时,也必须要保持微笑等等...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