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一阙吟咏的时光
黄鹤楼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宋]陆游《黄鹤楼》
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莫把骊驹频唱,可惜南楼佳处,风月已凄凉。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
如果说高高悬挂的牌匾流淌着寥廓楚天的巍峨之气的话,那么长长林立的诗文碑廊则书写着文人们登楼远眺的神思,修造着一个广阔的精神时空中的江城。沿着诗碑廊步步读来,出现在这石碑上的,都是一个个不朽的名字,都是一个个超然的境界。文人们用诗句营造出了一个宏大浩荡、云水穿行的诗境名楼,用吟咏释放出了一段闲情信步、凭志抒怀的文化时光。正如崔颢、李白的诗歌一样,许多诗句已经成为今天城市的象征,成为城市的注解,黄鹤楼之于武汉的重要性,也正潜藏在了那字斟句酌、韵律飞扬的字里行间了。
楹联:一副璧合的铺排
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欧亚遥。
———[清]张之洞
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登斯楼,揽斯景,怒峡劈江,画中天地壮人间。
———南京艺术学院名誉校长刘海粟
鹤舞帆飞,两水浪开东海日;楼成景换,五洲客醉楚天春。
———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黄苗子
在黄鹤楼中穿行,随时都能和那黑漆为底、绿墨飞舞的楹联相遇。楹联往往以实物形式和建筑契合一体,不但完美了建筑的文化意义,也在视觉上装饰着建筑本身。在黄鹤楼中寻联,工工整整地读下来,朗朗上口,灵气逼人,在山水之美中领略到智慧之乐,真是一件幸事!
灯火通明黄鹤楼
黄鹤楼景观
景区相关资料
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 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颠建楼, 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的游览胜地。
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戚戚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崔颢提,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 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 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 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黄鹤楼门票:成人50元 儿童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