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旅游

想去19 去过19
展开地图

抚州简介

抚州市古称临川,位于江西省东部,东邻福建,南接赣州达广东,西近京九铁路,北临鄱阳湖,离省会南昌100公里。辖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广昌、黎川、资溪、金溪、南城、南丰、东乡十一个县(区),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人口380万,其中城市人口100万,市政府所在地临川的城区人口32万。 抚州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素有“赣抚粮仓”之称,是国家区域性商品粮基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部分县甚至高达80%以上,全市森林面积130万公顷,其中毛竹林面积4.5万公顷,为江西的主要木竹产区。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有40多种,铀矿储量为亚洲第一。 抚州具有2200多的历史,自古文风鼎盛,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誉称。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临川文化”孕育了灿若繁星的名人群体。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诞生过名列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曾巩,著名词人晏殊、晏几道父子,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南宋心学大师陆九渊及现代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之一的饶毓泰,无产阶级革命家赵醒侬、李井泉,书法家舒同等一批先贤名流。唐初著名诗人王勃在《腾王阁序》中对临川的才子文化曾发出“光照临川之笔”的由衷赞叹。抚州境内水秀山灵,风光旖旎,历代文人墨客为抚州的山水风光所陶醉,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吾邦山水秀,雄丽冠江右”(吴澄《登抚州新谯楼》),汤显祖赞美自己的家乡“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尤其是南城麻姑山“地气殊异,山川炳灵”,被称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颜真卿、谢灵运、王羲之、白居易、刘禹锡等大诗人、大书法家都曾慕名前来游览,颜真卿手书“天下第一楷书”《麻姑山仙坛记》就诞生于南城的麻姑山。 抚州大地上大量文化遗存和壮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使这里成为海内外旅游者青睐的崭新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抚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天然氧吧――资溪大觉山旅游区,资溪华南虎野化放养地,堪称中国古民居古文化缩影的有“千古第一村”之称的乐安流坑古村,依山傍水、一洞天然的南丰“曾巩读书岩”,抚州圣约瑟天主教堂,全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的居地“金山寺”,金溪的疏山寺,宜黄的曹山寺,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广昌的明清船形古民居,黎川的船形屋,南城的麻姑山、洪门风景区,宜黄的华南虎风景区,南丰的紫霄溪漂流和潭湖、车磨岭风景区及临川的日月温泉和资溪的法水温泉等。南丰的桔园风情、广昌的百里莲乡令人神往。古典艺术:抚州采茶戏、宜黄的海盐腔、南丰的傩舞、广昌的孟戏、东乡的狮子舞等,传唱不衰,观之使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抚州的旅游产品品位高,组合好。“古气”、“文气”、“才气”、“秀气”四气兼备,名人文化、明清建筑、古寺名刹、原始森林、傩舞古艺、温泉家园、蜜桔香莲七大主题突出。抚州交通便捷、鹰厦、浙赣铁路通过境内,320、316、206三条国道和“京福”、“沪瑞”两条高速公路、昌厦一级公路在抚州交汇。

抚州历史

抚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宜人,名胜古迹众多,革命胜迹遍布,艺术遗产独特,地方物产丰富,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夏禹时地处扬州域。春秋时为百越之地。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扬州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豫章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南城县,属豫章郡。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一部置临汝县,县治设在今抚州市,仍属豫章郡。三国时为吴地,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两晋、南朝相沿。南朝梁陈时,以今之崇仁、丰城、永丰、新淦等县增置巴山郡。临川郡初属江州,陈武帝时与巴山郡同属高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 年)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管府,抚州从此定名。 唐朝抚州属江南西道。五代时,属杨吴,升为昭武军。宋朝,分为抚州和建昌军,属江南西路。元朝改为抚州路、建昌路,另置南丰州,同属江西行中书省。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改抚州路为临川府, 不久易名抚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为肇昌府,九月改为建昌府。明洪武初,仍设抚州府、建昌府,南丰降州为县,属建昌府,均隶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清时仍称抚州府、建昌府,属南抚建道。辛亥革命后,废府及直隶州。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全国实行县制,次年,全省划四道分领八十一个县,原抚州府、建昌府境内各县隶属豫章道。民国15年(公元1916年)废道,各县直隶省政府。民国21年(公元1932)划全省为十三个行政区时,原抚州、建昌两府各县分属第五、七、八、十一行政区。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后, 行政区屡有变更,除广昌县属第八区外,域内各县均为第七区。1930年至1934年间,黎川、资溪、广昌、南丰、宜黄、乐安等县均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分属苏区闽赣省和江西省。 1932年7月,东乡珀

抚州节庆

端午习俗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这是一首反映端午节习俗的古民谣。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至今,每到端午节,除了赛龙舟、吃粽子等主要习俗外,民间还有不少习俗。 悬艾叶、菖蒲、蒜头: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还沾着露水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把艾叶粘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替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认为这“三种武器”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其药用效果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写符念咒:除了用艾、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挂驱鬼符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灾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饮雄黄酒: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在神话传说《白蛇传》中,有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避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避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五色线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南丰跳竹马 江西南丰的“跳竹马”是表演花关索(又称关索)与鲍三娘、关公与周仓对阵的一种傩舞。因上述4将腹前安有木质小马头(周仓为小狮头),腰后用竹片弓成半弧,以战袍后襟复盖,故称“跳竹马”。每年春节期间活动,到各家驱邪逐疫 。先是开山舞旗,次为花关索执长抢与鲍三娘舞双刀比武,再是关公舞刀与周仓执戟比武,演员一脚趿起,一脚着地跳跃,表示马的奔跑。最后花、鲍、关、周4人同时对阵,不分胜负结束。有的竹马班在花、鲍对阵前,加两个先锋步战,或是打旗与承旗对棍,或是五道将军与连山太子对棍。表演时,许多乡民向竹马撒谷糠,俗称“撒粮”,表示喂饱神马,好驱鬼妖。清代后期,战乱不断,南丰乡民希望“跳竹马”能驱兵祸,便在2 名锣手伴奏的助阵锣声下进行舞蹈,以寓意“鸣锣收兵,天下太平”。有的乡民怕“跳竹马”时掉武器,成为刀兵之灾的象征,不“跳竹马”而给香火钱,希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抚州来点评论吧

您何时到过
还可以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