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石仓古民居,恐怕比起我前两天跑得古村落有名多了。各种旅游网站,只有是介绍丽水的,基本上都会提到它。我原没打算去这里,但朋友说,那里的房子很有特点,既有徽派的马头墙,又有闽派大家族式的院落,很值得看。
在松阳县城汽车站就有开往那里的中巴车。早上一大早在饭店吃完早饭后,我就来到汽车站。坐上了7点50分首班开往石仓的中巴车。车行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六村,售票员让我下车,说是这一段都是石仓。
一下车我有的发蒙,看着路两旁都是房子,不知该从那里走。想着村子吗,总该有个村口吧。就跟人打听怎么走,人家问我,你要看什么,我说老房子。人家往前一指,那边有,然后又往后一指,那边也有。好吧,我自己瞎溜达吧,先往来的方向走,然后再从马路对面绕回来转前方的古民居。
那天的天气是我特别喜欢的,小雨似有似无,远处的山峰雨雾缭绕得甚是好看。我一路打听“余庆堂”。来时做了些功课,说是那里最大。可一路没有人知道。算了,我放弃了,只问人家大户人家的老房子。顺着人指的方向走到了一户人家。高门大院的石质门框,高昂的马头墙。走进去一看好几进院子,比起前两天看得古村落气派多了。
可能是这地方来的人多了,很多人看见我已经没有任何表情了。看我一眼,然后继续忙自己手中的活。也有少数人极其热情。我也对自己放宽了要求,不再找什么这个堂、那个堂,随意行走。当看到一户人家的窗下放着大红雨伞、斗笠和雨靴时,突然有一种现代与过去对话的感觉,我从手机里翻出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跟着小声哼唱,感觉那一刻真美好。
就这样走了两个多小时,把周边转了个遍。想着松阳的古村落玩得差不多了,不如去庆元廊桥。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坐车返回,想着下午把界首村和松阳县城老街都逛了。
“扁平版土楼”的说法是我从《中国国家地理》撰稿人鲁晓敏先生的一篇文章看到的。他这样描写到:石仓溪两岸的古民居群的排布方式与闽西、闽南一带非常相似,常常是屋舍相贯、院庭联幢,同一家族的房屋围成一个方块。当地阙氏居住的大宅“余庆堂”通面阔74亩,进深40米,四重大门,两个厢门,9座厅堂、18个天井,129个房间,使用了31副楼梯,552根柱子,最多时住着290多口族人。客家民居有3种典型的建筑——土楼、九厅十八井、围龙屋。其中,“九厅十八井”民居多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的客家地区,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四合院特点,为适应多雨气候而设计出的一种院落。石仓“余庆堂”就是一座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建筑:院落正中最重要的建筑是香火堂,设有神龛、供奉祖先牌位,“四时八节”均要上香祭祀。除夕这天,所有石仓人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抬着供品到宗祠祭祖。除了在宗祠中祭祀共同的祖先,各房还要在各自香火堂中祭祀本房祖先。然后,族人全部来到门外,朝着祖源地方向烧香、跪拜,遥祭安葬在千里之外的始祖。
游览福建土楼之后,我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些联系:尽管石仓古民居与土楼在外观有明显区别,石仓古民居以长方形为主,而土楼多有圆形,石仓古民居扁平状,土楼为高层建筑,不过它们给我一致的感觉,同样是土木结构的客家建筑,同样是聚族而居,同样将香火堂设置在建筑最中心,横梁上也到处贴着字迹潦草的神符。与土楼一样,通过一重又一重围墙、一道又一道厚实的大门,石仓人把自己密不透风地围护起来,在冷兵器阶段,这种牢固的庄园,可以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常常让土匪和强盗束手无策。以至于我在大屋中行走,自始至终感到一种剑拔弩张的情绪在建筑中游荡着。当我爬上了一侧的山顶,俯瞰整片石仓谷地,令人震撼的视觉出现了,石仓大屋仿佛一方方庞大的印章,压在田间地头,压着山水之间,或者四四方方,或者长方形,几乎就是“扁平版的土楼”!
由于受地形、地势、地基以及泥土粘性等方面的影响,石仓大屋无法建成土楼那样高大的建筑,只能从平面上扩展自己的空间。原本一幢土楼就可以聚集一个村落,现在变成了几幢甚至是十几幢大屋,仿佛土楼被生生地截成几截,平移到了另一个地方安置,或者将土楼进行拆散了重组,将立面的土楼建截成平面的土楼。厦门大学历史系的谢重光教授曾到这里考察,他说:“石仓宅院总体构造跟闽西客家人的五凤楼庭院很相似,但山墙却是典型的徽州风格。这就是说,宅院主人老家来自汀州,但外出经商时经常去徽州,因此把汀州和徽州的建筑风格揉合在一起了。”
(以上文字摘录于鲁晓敏先生的文章《建筑秘籍:当“徽派”遇到“闽派”》)
当我走在石仓古民居中时,对他文章中的观点很认同,高高的马头墙像极了徽派建筑,尤其是我遇到下面第2张、第23张、第32张照片时,我几乎看不出他们与徽派建筑的区别。但进入大门后,我会被它们的格局弄晕,纵向有好几进院落,横向有回廊,顺着回廊走过去,又是一个个院落,它们既相互连接成一个大院,又有各自独立的私密空间。这种合族而居的形式,与福建土楼很相像。这里的雕梁画柱也很多,雕工与松阳的其他古村落有不小差异,也不够精美细致,我拍摄得很少。
徽派味很浓的石框门
群山前的马头墙
拉近看看,上面有文字。
各种马头墙和大门
石仓溪的另一边也有这样黄泥灰瓦老屋。
溪水中穿过一位带斗笠的人,让我有些穿越的感觉。
这片房子感觉很松阳
钻进一座大院,正看见这位老人在抽烟。
看见我举着相机,他特意狠狠地吸了一大口让我拍照。
大院里的场景,几乎都是三进院。
院落中的绿植给老房子带来新的生命力。
各式各样的罐状物都被用来种植植物了,放在一起还很协调,那窗也很有时代感。
恍惚间有穿越的感觉。
色泽诱人,好想摘下来尝一口。
几乎每个大院门口都有这样的一个牌子,介绍老屋的情况。
看到竹篱笆也好有亲切感
现在看到这张照片,我有些后悔没从这里上山看看。
看见老玉米很亲切,我最喜欢吃玉米了。
徽派味很浓,正在扫地的主人热情地邀请我进去看看。
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了蔡琴的老歌《被遗忘的时光》。
别小看这个回廊通道,那边另有乾坤。
特别喜欢这些大大小小、上上下下参差不齐的屋檐。
好像再小的东西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很温暖的画面
给她们拍了好几张照片,可惜忘了留地址。
这一片修缮得不错
这个大门让我感觉置身在安徽
看了半天,我也不知道这剥开的是什么东西。
听说我来自北京,她笑着说,好远。
离开时,再看一眼远处的山,真是喜欢这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