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这些年柏林电影节的新宠,贾法尔的出租车,又获得了金熊奖。虽然被“控制”在伊朗,但伊朗导演们,还是总是能精心下来,拍到让世界喜欢的伊朗镜头。人们对伊朗的印象,总是离不开带着黑(白)头巾、穿着黑长袍的女人。可是有一个地方却是特例,阿贝雅尼赫(abyaneh),一座雪山脚下的古村落,这里的女人带花头巾、穿花衣服。男人呢,也不甘落后地穿灯笼裤。当然,有这么花花枝招展的男女,建筑怎么能不色彩亮丽呢!村里的建筑都是红色泥土房,配上木质的门窗,逼仄的土巷,显得古香古色。这座小村早在2007年就被备选世界文化遗产,可惜,一直未获通过。
伊朗雪山脚下的古村落阿贝雅尼赫,古村中的“花婆婆”。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座小村逃离了伊斯兰革命的暴风骤雨,使得这里依旧保留了古老的习俗。
如果单纯地理解为靠近雪山,交通不便,似乎并不十分合理,村里的清真寺附近山上的堡垒,都说明这里并不是世外桃源,可为何却能保留下古老的服饰习惯,或许还是个迷吧?
这座小村源于萨珊王朝时期,有着1500年左右的历史。据说村里的老人,依旧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萨珊时期的波斯语。(对波斯语没研究,英文叫做Sassanid Pahlavicwords 萨珊巴列维语?)
老婆婆晓得好可爱,用这张喜气洋洋的老婆婆照片给大家拜年。
我们跟这个老婆婆用中文开玩笑,她用波斯语回复我们,她的衣服真的好传统。LP上说,冬天这里几乎看不到花婆婆的,人们都到暖和地方去了。可是我们去的时候,还是有不少老婆婆在的,游客也有一些。
虽然这里村落古老、人也古老,但其实现在实在太商业化了。所有花婆婆都在卖那些可怜的小零食,苹果干什么的。有些人拍照要收费,有个老婆婆一定要肥丫买苹果干,买完后,还是不让她拍照,当然她们现在以旅游为生,也可以理解。
喜欢这个镜头,红屋、拱门、古树,远处的雪山,近处的花婆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老婆婆都如此,遇到一个和善的老婆婆,一家子住在村里。见到我们来就笑呵呵打招呼,知道语言不通,我们也不费劲说英语,直接说中文。最后都开玩笑道,要把肥安嫁给他们家儿子当小四啦!哈哈哈...
村里的年轻人都走了,只有这些老婆婆还在守望着古村、很可惜,没人会说伊朗话,不然在这里跟老婆婆们聊聊天,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我们一路上找的司机和所谓的翻译,多半英语都很蹩脚,简单问个姓甚名谁住在哪里还可以。想让他们翻译聊天,基本没可能。
有一天我们也老了,能有个这样的老闺蜜坐着闲聊,也不错。村里男人好少,据说男人还有年轻人,都到外面闯荡世界去了。终于被我遇到一个老大爷,来,秀一下咱们的灯笼裤。
村里的男人穿灯笼裤
坐着不明显,走起来,才看的更清楚,随风飘洒的灯笼裤。
穿灯笼裤的男人、穿chador的女人,还有拱门中穿花衣服的婆婆。
其实,村里的民居建筑,也是这个村子的特色之一。那些房子看起来都像是红土坯建造的,有点像北方曾经的“干打垒”。这样的房子,只有在气候干燥少雨的地方才可以。最有特色的,是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底层建筑的屋顶,很可能是上层房子的花园。如果这样的建筑形式真的有1000多年的历史, 那这算不算是最古老的“空中绿化”项目呢?
很可惜没有找到好的角度,从空中拍到这些房屋,虽然有空中花园,却见不到绿植和鲜花。
这样的房屋结构,现在看起来都很简陋,但配上本木色的窗户,还有朴拙的大门,古香古色的门把手,偶尔一两家大门口挂着那些花头巾,黑衣和花衣的婆婆们在聊天,像极了想象中的伊朗电影。
电影中的伊朗农村
村里就那么一条主要街道,两边的房子里多半都没有人,不知道什么原因,村里的清真寺也没开门。大约因为冬天是淡季的缘故吧。不过也感谢冬天,让我们还可以清静地在村里转转。好不容易见到一家有人的房子,画面感真的好强!
这是村里住着的一家人呢,还是来这里的游客?
沿着路一直走下去,就可以慢慢来到山坡顶。远处的雪山和眼前的红屋子,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废弃的房屋
喜欢村里的人家的大门
卖零食的婆婆
坐在家门口,晒晒冬日的太阳。
村里的石台阶路,走上去就是另一户人家。
游客,美女一枚。
唯一一位主动让我拍照的老婆婆
村里的房屋感觉没有间隔,从阳台上仿佛就能一跃而过。
这是只能的守望,坐在门口看家。
老婆婆卖的花头巾
伊朗画家笔下的阿贝雅尼赫
一群年轻人的喧嚣,打破了小村的宁静,忘记问他们是来自哪里的客。
自拍神器遍全球
网上最常见的古村俯瞰,我们没去,这张是网上找来的。
我们去了另一边的山,看到的是另一个村。屋顶不是雪,是隔热的锡纸吧。过年有空,要找找这部“出租车”来看一看。权当回忆两次波斯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