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旅游

想去87 去过24
展开地图

娱乐介绍

运城的风情丰富多彩,民间社火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当地人民常以此来庆祝节日。

锣鼓:多用于喜庆、迎神、赛社、丧葬等。乐器配置以鼓、锣、钗、钹为主,辅以小钗、云锣、爆鼓(一种手持小鼓)等。敲打套数及演奏风格因地而异。

高跷:俗称“踩拐子”。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质器具(俗称拐子),化妆成各种神话、传说、传统戏曲人物或现代剧人物,在锣鼓伴奏下舞蹈行进。

花鼓:以万荣、闻喜两县的花鼓声誉较高。据传,花鼓起源于唐,兴盛于宋。表演时除一人打鼓外,另有一唱曲者,称为“伞头”,还有10多位女郎击云锣伴奏。

龙灯:起源于汉代,亦称“耍龙灯”。

水故事:为闻喜县阜底村独有,源于清初。表演时开启水闸,以水力带动,人物、乌兽一齐动作,十分生动有趣。

背高:流行于芮城县、永济市沿黄河一带村镇,又称“背支”。表演者在身上安装一支架子,一根铁棍高过头顶,再在铁棍顶端装上脚踏和一圆形铁圈。表演时将3-5岁幼童装扮成戏剧人物,卡在铁圈里,使之成为固定的造型。一般是一出戏剧人物为一组,在锣鼓伴奏声中,背者跑前跑后,穿插往来,进行表演。亦有背两名幼儿组成一出戏的。

背冰:为永济市首阳乡长旺村独有。表演时由一人肩扛丈余长的檩条在前引导,名日“旗杆”。表演人数不限,均不畏严寒,赤脚裸背只穿短裤,身背巨大冰决在锣鼓伴奏下舞蹈行进。

冰山:盛行于河津市城北村。源于隋末唐初,系城北村一工匠所创。冰山的制作颇费工时,必于春节前先做成所设计的大型木质山形,骨架用麻布包扎,倒置后往上泼洒城南莲花池的浓碱水,山架四周各放一台大风车,20多人昼夜轮番扇动,让气温降至零下四五十度,使泼上去的碱水当即层层结冰,成型后再倒置过来进行整形,饰以松枝柏叶、亭台楼阁,成品形似山,质如玉,用大车拉载(今多用汽车)供人观赏。

转灯:流行于河津市境内,多在每年元宵节前后夜晚表演。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表演队伍有时多达数百人,各持一灯架,身穿马童装,头扎英雄巾,佩戴马铃,劲吹―口哨,碎步行进。队首由一人持火球向导。整个表演锣鼓震天,唢呐嘹亮,灯光绚丽辉煌,蔚为壮观。

走兽:为稷山县北阳城村所独有,相传始于清代。走兽造型奇特,体形庞大,制作复杂,颇为费工。表演时在雄壮的锣鼓伴奏下,列阵行进,气势宏伟壮观。

焰火:俗称“放火。焰火的规模以火杆数量多少而定,燃放多在广场或街巷。各火杆之间用火药线连接,燃放时由低到高,最后至老杆,达到高潮。运城市安邑火神庙、临猗县城关镇火神庙的焰火声誉颇高,每次燃放都吸引四邻八乡数万民众观赏。

河灯:流行于平陆县太阳渡沿黄河一带村镇,相传始于唐代,多在每年元宵节夜晚燃放。

血故事:为临猗百俊村所独有。表演者将猪、羊等动物肠子盘于腰间,再通过特种技巧,让刀箭戳穿胸部,或利刃砍伤背部,并涂以血红色,形象逼真,气氛恐怖。因此种社火于人无益,尤不宜少儿观看,新中国建立后已明令禁演。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运城来点评论吧

您何时到过
还可以输入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