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去过印度的人回来后的表述不同。喜欢的人,对印度的古文明遗迹、印度文化和印度风情甚至印度的宗教文化都赞不绝口。他们深深地为印度所呈现出的包容力和的多样性所动容;但对于那些不喜欢的人而言,印度之行简直就是灾难,万劫不复。
其实,甲之蜜糖之所以成为乙之砒霜,无非是视角不同。印度本身,则从未为了世人看待它的眼光而改变过。
拉贾斯坦邦四处可以看到以古老方式汲水的人,多数是女性。
文化印度
本土文化 正与反完美融合
印度是个怎样的国度?有人抱怨说:坐飞机像坐战斗机,落地前要翻几个跟头才能稳住;宾馆里打开水龙头几乎能流出小鱼来,洗澡如果不闭紧嘴,不是闹肚子而是闹痢疾;上厕所不用手纸,街道上没有公厕;路上超多乞丐,肮脏的街上有人躺在地上睡觉、有人在洗澡、在撒尿、在吃东西。
但另一方面,一群热爱文化的旅游爱好者却痴迷于这个国家:它的饮食、音乐、舞蹈、服饰、香料、草药完全自成一格,五光十色。
在印度,电影对平民来说是娱乐的王者,一年中印度电影制作的数量超过800部,是世界第一,去体验一场印度的电影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电影院排位也根据种姓制度来,排数越靠后,等级越高。外国人则可以挑选座位,电影放到一半竟然加入休息时间,大家都到大厅外面喝茶。
曾在印度逗留一个月的驴友周崇光说,在印度街边看耍蛇人的表演最有趣。“看到昂首直立的眼镜蛇随着笛声扭动,会觉得很惊异。就在你津津有味的时侯,要钱的手就伸了过来。”他说。
印度的舞蹈也是历史悠久,因为它和宗教紧密相关,被看作和神交流的手段,据说连眼睛的转动、一举手一投足都有特殊含义,其舞姿非常优美,令人着迷。而印度的音乐也与宗教不可分割,据说音乐家与僧侣一样,都属于婆罗门阶级。
西塔琴、塔布拉鼓是印度最具特色的乐器,从它的声响中,你可以感受到印度的魅力。正规的乐器店集中在孟买,1000卢比以下就能买,但是上等货色要5000卢比以上。
女性在印度旅游,总不能拒绝其传统服饰纱丽的诱惑。质地从普通棉布到闪光丝绸等,刺绣图案变化无穷。印度女性喜欢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更换不同颜色的纱丽,夏季纱丽的颜色多为浅黄色、浅蓝色、浅绿色等,冬季纱丽的颜色多为深红色或浅红色,雨季时多为深绿色。曾经在印度呆了两个多月的女孩子阿井说,在印度旅游时换上一身纱丽,当地人看你的目光将不再那么生硬了。
“虽然我第一脚踏上印度,就踩上了牛粪,后来严重得生了场病,但是我最后还是无可自拔地爱上了这个地方,它的疯狂和怪异,它的神秘和奇妙,它的诙谐和沉重,它的多彩和丑陋。”阿井如是说。
宗教文化 三大宗教相安无事
印度也被称为“宗教之国”,除了人口占多数的印度教外,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但是它并不是单纯地集中了世界的主要宗教,宗教在这里不是人们之外作为“形式”的存在,而是深深根植于其生活,在人们的内部支配着生死的信仰。
在没有宗教简直是不可能的印度,除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另有始祖的宗教信徒外,可以说都是印度教徒。印度教徒没有特定的始祖、圣典,不以教团形式组织起来,据说其基础是对这一至高存在的信仰,而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种姓制度,把特有的礼仪、风俗作为规范。印度教徒都以从轮回中解脱作为理想,通过苦行、瑜伽等方法,追求这一境界。
受到宗教的影响,印度人有传统的怜爱生命的观点,恪守宗教教义的人确实温和,因为无论是神的教诲还是甘地主张的“非暴力”,都似乎教导印度人温和地面对世界。因此在生活中很少见到印度人打架斗殴,就算脸对脸怒骂,也不出手。一旦离开大城市,你会发现印度人善良得多,还具有诚信以及社团精神,咖啡店的老板经常离开铺子几个小时,他们相信你迟早都会付钱的。
但是,据在印度工作的中国人说,当权者会殴打下层的百姓,这种压抑的怒火,往往会通过游行示威甚至暴动表现,因此游客听说有“外出禁止令”,一定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