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岩导游 |
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住持道静募化在岩前建寺,初名“石室岩精舍”;崇宁五年(1106年),为了纪念妙应祖师开山功德,朝廷赐额更名“妙应寺”。元至正九年(1349年),遭受火灾,翌年住持道泰重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遭火患,寺宇夷为平地,厥后遗址尽被灌木林莽所覆盖。隆庆三年(1569年)冬,里中进士陈经邦为母卜葬于岩下,夜宿临时搭盖的茅舍,忽闻虎啸于舍外,翌日命人寻至虎穴,以火焚之,草木树林随之焚尽,古刹基址显露无遗。陈经邦登岩观眺,发现此处风光秀丽,感慨不已,迨其官至礼部尚书之时,有感于妙应祖师庇佑,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倡议大兴土木,重建佛殿,并在寺后建造北极玄天上帝殿,以取水制火(北方属水),从而开了此山佛、仙同居之先河。后又陆续增建大士殿、祖师殿、八仙阁、山门和香积寮等,恢复古刹旧观。陈经邦退休之后还在山上建造别墅,课子读书。他为石室岩撰写的碑记至今尚存。明清奕代,几经重修,并增建“凌云别殿”。最后一次修葺则在晚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邑人进士刘尚文为记。尔后乃为城中梅峰寺下院,几十年间,盛衰更迭。20世纪80年代由达山法师主持石室岩各项工作。90年代妙敬法师率众全面重建。
石室岩风光宜人,文物丰富。岩前一片参天古树,郁郁葱葱,相映成趣,把山门环境营造得更加深邃、清幽。史载北宋之时便有“石浮屠五级,今圮”。明代在石塔旧址上重建现存的七层方形砖塔,中留通孔,人称“天井”。每层原有的木构回栏式塔檐虽因年久脱落无存,然其无檐砖塔古朴庄严的形象,却也富有独特的立图案感。寺后伏虎岩遗址之上有一块巨石,宛若巨舌从山腰向前吐出伸向岩顶,俗称龙舌石。石上古榕盘根错节,绿荫蔽天,周围还有海印洞、空观石、卓锡泉、虎源等诸胜景。而被古人列为“莆阳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室藏烟”(亦称“石室松烟”),更是妇孺皆知的石室岩独特景观。历代文人高士留下不少描绘此一奇观的诗词佳句。此外,岩北1公里许的智泉寺和弥陀精舍,旧时乃为石室岩下院,景象亦佳。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