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罗延窟
我去过()我想去()

  传说,1590年前深秋,崂山所有的莲花一夜之间全部绽放,一时间,莲花的清香飘出千里万里。深秋,本不是莲花盛开的时节,何以莲花如此绚丽?长郡太守大惊,莲花盛开必有大德高僧光临崂山?太守急披衣,赶到海边。果然,五彩霞光中乘风破浪驶来一船,一位身披袈裟、手持禅杖,足踏芒鞋的大师立在船头,他就是中国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大师。

  法显法..

那罗延窟导游

  法显一行人马西出长安,经河西走廊,穿越敦煌,横渡“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戈壁大漠,爬过“终年白雪皑皑”的葱岭,走过今巴基斯坦、阿富汗进入天竺国(今印度)。而后,法显大师又独自一人南渡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这一天,法显大师在斯里兰卡参拜无畏山寺的青玉佛像,忽见佛像边供奉着一块来自中国出产的白绢扇。法显大师不觉凄然,泪下满目。高风清俊的大师,血脉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情。

  15年间,法显大师寻求佛典,参拜圣地,苦学梵语,遍记经典。此时,与其说法显大师在求取经文,倒不如说是在吸纳、会通、融和异国他乡的文化。是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植根于中国,也是吸收了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而更有丰采,更为丰厚。

  公元413年,79岁高龄的法显大师乘船回国,风有情,浪有情,千波万浪将法显大师送到长广郡牢山,也就是今天的崂山。

  崂山,宛若一朵山海造化的莲花,绵绵山峰化做重重花瓣,一层一层,一叠一叠,拥抱着天涯归客,拥抱着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大师笑在花蕊中……

  莲花,很美。婷婷玉立在水中的很美,俏然开在九天云的,会不会更美呢?

  那罗延窟,一朵开在九天云外的莲花。“那罗延窟”在《华严经》里这样描绘:“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

  菩萨聚居处,自然是另外一番洞天。窟内四壁如削,清晰的石纹中静静涌动着花的浆汁。峭壁处一方薄石,颇似一尊佛,又颇似一朵莲,一缕阳光如拂尘,柔柔地拂来又拂去,拂来似佛,拂去似莲,这般幻境只能梦中寻。

  “那罗延”,梵语意思是“坚硬牢固”。相传,英俊潇洒的“那罗延王”力大无比,他就是在这座石窟中打坐修炼,而后凭藉神功拔地而起,冲开坚硬的花岗岩石层,成佛升天。僧侣们对此膜顶崇拜。视此窟为圣地,称之“神窟仙宅”、“世界第二大窟”。

  明万历11年(1583年),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就曾慕名而来,他在那罗延窟禅定修行,传说他这一坐就是800天。800天的禅定使窟中石头变成12朵金光闪闪的莲花,800天的面壁,化为峭壁处的那尊佛。

  小径上朵朵莲花把我们带到华严寺。华严寺建于清初顺治九年(1652),350年历经风霜雨雪,也曾遭受火灾动乱,但此寺屡毁屡建,愈建规模愈大,犹有一颗慧心,所以有“神工白云洞,人工华严寺”之说。

  华严寺,一层高过一层,寺门有三个金色大字“华严寺”,当代书法家武中奇先生的题字力透石壁,古刹更增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与之相映成趣的是照壁上大肚弥勒浮雕,憨态可掬的弥勒佛会心一笑,人的心情舒畅许多。

  绕过照壁,拾阶而上,迎面是“三圣殿”,此殿很是巧妙。建筑是花塔式,极具有清代早期风格,壁上彩画栩栩如生,重重花瓣佛光四射,直如走进“莲花藏世界”。

  主殿是“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菩萨,佛像闻风而动坐在精雕细刻的莲花座上,每座都高达十几米,十分壮观。殿内一阵阵清香,原来这佛像和莲花座都是用橡樟木制成。四周壁画是普贤十大行愿,仔细看看挺有趣,这幅“随喜功德”,讲的是人要以喜悦心做善事,想想我们在世上匆匆做事,心身何等疲惫,若常常怀有一颗喜悦心,那生活就会多一些欢乐和微笑。

那罗延窟评论
更多
还没有评论呢!你可以做第一个评论的人哦
我要留言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无需注册)
如果您还不是新浪会员,欢迎注册

周边景点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