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毓琇故居
我去过()我想去()

  20世纪的中国,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群星璀璨。顾毓琇以其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突出成就,以及在诗词歌赋、戏剧创作和导演、史学、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广泛涉猎与精深造诣而闻名遐迩,是一位传奇式的全才。1932年他回到母校任教,居住西院16号,这里记载了他难忘的生涯。

顾毓琇故居导游

  博学多才

  顾毓琇(1902~2002),字一樵,江苏无锡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攻读电机工程,1928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23岁时发明《四次方程通解法》,是基础数学突破性的成果。他也是电机发展史上公认的国际权威,26岁时发明的“顾氏变数”以及100多篇论文和专著,为他在国际电机领域中奠定了崇高的地位,他是第一个获得国际电工与电子界崇高荣誉“兰姆”奖章的中国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又与美国科学家维纳等人开创了现代自动控制理论体系,被公认为该领域的先驱。

  他也是我国现代话剧的先驱者之一。早在留美期间,他就与洪深、余上沅和熊佛西等人一起倡导“国剧”。1925年,由他与梁实秋、冰心、闻一多等编导演出的《琵琶记》(英语)在美国的音乐戏剧中心波士顿大学公演,引起各界好评,是开中国现代话剧之先河的作品之一。

  他对古典音乐也有很深的修养,破解了许多中国古代乐谱中的疑难,还曾将姜白石的自度曲谱翻成五线谱,在国际上公演。1940年,学术界以他的三四八频率为中国的黄钟标准音。他还是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也是中央音乐学院前身国立音乐院的首任院长。

  他还是一位蜚声中外的杰出诗人,著名学者周谷城称其诗是“思飘云物外,诗入画图中”,赞其词为“横笛弄秋月,长歌吟松风”。他一生共创作新旧体诗词、诗歌6000余首,词曲1000余首,一些专家认为这“几可逼近南宋多产诗人陆游8000余首之水平”,在海内外享誉甚高。1977年,国际联合桂冠诗人组织赠予他“国际桂冠诗人”的称号。

  科技报国

  1932年,顾毓琇回到母校任电机工程学系主任,翌年升任工学院院长,成为当时清华大学领导层核心成员之一。1933年西院南部扩建了10套日式建筑新住宅,顾毓琇居住西院16号,这套前后两排房屋中间有甬道房相连呈工字形的住宅,见证了他参与组织学校、工学院一系列重要的教学、科研活动的过程。

  其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已显露侵略中国的野心,局势日益严峻。他与梅贻琦等一起,在校政、教学、学术研究、学风、人才等诸多方面擘画精详,筹措学校发展;尤其是积极推动学术研究为社会、国家服务,自觉地将学校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他大声疾呼:“国难日亟,平津垂危,我们从事于教育事业的人,都应该有深刻的觉悟。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想:怎样可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挽救中国的危局。”“利用工程的智识和方法来帮助国家解决国防和民生问题,便是我们工程师的天职。”

  1933年初,清华研制出6500余副防毒面具,供给抗日前线将士。1936年11月,绥远战役爆发后,傅作义发现原装备的意大利产防毒面具因天气冷而失效,请求清华制作防毒面具应急。军情紧急,清华立即动员起来,任命顾毓琇为总负责人组织协调机械、化学等系师生研制出新的防毒面具。他代表清华大学亲赴前线,送给傅作义部200副试用。由于使用效果不错,随即向清华定制1万副。清华组织近百名工人紧急制作,1937年2月这批防毒面具制成后送到一线将士手中。当百灵庙大捷后,顾毓琇又亲往祝贺。

  清华的抗日爱国行动,受到前方将士的欢迎与高度评价。1933年4月14日,陆军第105师司令部致函清华:“强邻逼境,河山破碎,本师捍卫平郊,待命杀敌,乃承惠赐防毒面具贰拾具,拜领之余,益增感奋厚意深情,谨此申谢。”东北军著名将领王以哲也表示:“以哲统率师旅与敌周旋,国仇未复,顾北塞而汗颜,寇焰益能,往东瀛而发指。乃承弗弃,慰劳有加,箴言惠赐,足励万众之心。厚赐荣颁克壮三军之气,以哲不材,无以为报,惟有努力杀贼,藉酬贵校之鼎意云情而已。”

  同时顾毓琇又组织机械系航空组师生开展航空研究,自主设计的风洞一次即告成功,这是中国第一个风洞,意义重大而轰动一时。他还曾组织、参与中国工程师学会赴四川、广西等地的考察团,促进工程技术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清华、北大、南开南迁长沙组建临时大学,顾毓琇随同;后于次年1月离开,担任教育部政务次长。他虽离开了清华,但对清华始终充满浓浓的感情。2001年,移居美国的他在生病住院时,这位百岁老人的手已握不稳毛笔,他在毛笔上套了一个棉制圆环,写下了苍劲有力的“清华电机系七十周年”。这是他最后的题词,也把眷念永远留在了清华园。

顾毓琇故居评论
更多
还没有评论呢!你可以做第一个评论的人哦
我要留言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无需注册)
如果您还不是新浪会员,欢迎注册

周边景点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