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畔的江北水乡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枣庄台儿庄古运河。 沙见龙 摄
中新网枣庄10月18日电 题: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畔的江北水乡
作者 沙见龙
“黄金水道”“活着的运河”“红色的运河”……因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及承载的特殊历史背景,京杭大运河枣庄段被赋予了诸多“头衔”。悠悠运河流淌百年,枣庄这座因河而兴的城市“活用”运河资源,以独特方式彰显着沿运城市的“别样”脉动。
10月18日,“千年运河千里行”暨“爱上大运河”活动的中外媒体记者参观台儿庄古城。 沙见龙 摄
避黄干扰 枣庄段应运而生
开凿通航400多年来,大运河枣庄段河道通畅,物资商品流通如织,至今仍是京杭大运河南北航运的重要枢纽。回溯历史,中国明中期以前,会通河济宁至徐州的一段河道从徐州入黄河。为避开黄河扰运之弊,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开凿了南阳新河和泇运河。
泇运河全长260里,枣庄段占其中的160里,此段成为大运河唯一一段呈东西走向的运河。该河开通后,缓解了船只因黄河泛滥冲决、淤塞运道,而导致的漕运停滞问题,行程缩短了70里。在2004年中国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史称泇运河的枣庄运河仍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承担着南水北调向北输水和省际供水任务。
10月18日,“千年运河千里行”暨“爱上大运河”活动的中外媒体记者参观台儿庄古城。 沙见龙 摄
因河兴商、兴市文化承南北包容兼续
流淌的运河兼收并蓄了南北方文化,在各个沿运城市留下印记。要了解大运河枣庄段,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境内的台儿庄古城成了不得不提的文化地标。
台儿庄古城这座傍水而筑、因河而兴的“水旱码头”,曾是一座商贾云集、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水乡古镇,有着大运河上最完整的运河文化遗产体系,被称为“活着的运河”。
据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副总经理黄晓莉介绍,作为连接运河南北的中间段,枣庄段在民俗、美食、建筑等各方面形成了南北杂糅、各派融汇的独特运河文化。此外,台儿庄处于海洋文化向陆上文化过渡地带,呈现出东西合璧的特点。台儿庄大战赋予了台儿庄运河“红色运河”的特色,还形成了以运河船工号子、运河大鼓、鲁南花鼓、渔灯秧歌等为代表的非遗体系。
中外媒体记者体验台儿庄古城内的非遗项目。 沙见龙 摄
“活用”运河资源打造全域游
拥有运河枣庄段这一大运河航道上不多见的“黄金水道”,如何利用运河资源塑造城市形象成为枣庄不断探索的方向。
恢复重建台儿庄古城是运河资源保护的一个契机。当地围绕古城历史遗留的生产、生活民间技艺挖掘展示非遗项目;依托资源和文化重建古城,通过建设港口、开发工业和服务业项目来挖掘利用运河文化。
当前,各大沿运城市都在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全力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枣庄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吉忠认为“这对枣庄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该市提出着力构建区域联动的“一城一河一区一镇一湖”发展新格局,形成大运河文化带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交通网络高效连接、多点联动合力发展新格局。
10月18日,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副总经理黄晓莉接受中外媒体记者采访。 沙见龙 摄
打造“黄金水道”畔的品质新城
1961年,枣庄市由地辖市改为省辖市,60年来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全市GDP从当年的2.51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20年的173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190万元增长到140.8亿元,分别增长690倍、335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4:40.6:49.8。
进入新世纪,枣庄全力推动城市转型,爆破小水泥、小火电厂,关闭30万吨以下小煤矿……该市“一黑一灰”的形象渐行渐远。如今,枣庄非煤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8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接近40%,“四新”经济占比达到27%,彻底改写了“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的历史。
中共枣庄市委书记陈平曾在该市建市6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面向新时期,枣庄将全力打造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示范市、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市、运河文化带生态宜居市、鲁南门户枢纽市、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