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建筑——远古奇葩
城寨被群山峡谷所环抱,茂密的原始森林将其藏在其中。沿着长满青苔的石板路,穿过一道神秘的古寨门,再经过一段林荫下的石板小路,便进入了密林中的神秘村落。
整个村落掩映在参天的古树密林中,在茂密的树林里,隐隐现出一幢幢一楼一底的木楼。这就是白倮人居住的杆栏式木楼。白倮人的木楼别具一格,它既不同傣族竹楼,也不像其他民族的楼房。
白倮人的木楼是典型的杆栏式建筑,除了房顶的瓦片外全部是木质结构,上层住人下层养家畜。白倮人的木楼一般窗户较小,从房屋中间的楼梯上到二楼,就会发现白倮人的房屋主要分里外两大部分,外屋主要是客厅用,而里屋主要是居住用。每户人家客厅里用泥土做的火塘都长年不熄,生活取暖做饭都靠这个火塘。火塘上简单地支着三个石头或一个铁制三脚架,安口锅便可煮饭,晚上就在火塘旁的地板上铺上草席睡觉,早上起来又将铺盖收好存放起来。
白倮人认为,他们的祖先不是凡人,是从天上飞来的仙鸟。后人为了纪念祖先,建房时在房屋的东西两侧多建一道飞檐,象征祖先神鸟的翅膀。只见一栋栋干栏式建筑的房子两侧的飞檐神似两只小鸟的翅膀。
这种建筑看似十分简单,但其中却蕴含着许多无解的密码。整个建筑是由56或66根柱子支撑的一楼一底的瓦顶楼房。整座楼房全用木料,不用土墙,人住二楼,四周用木板合围;底层不满围,只有横栏,用于关养牲畜、家禽和堆放杂物。
最为独特的是,寨子里的能工巧匠们在修建过程中只用一把斧子,不需要锯子、凿子、锛头、推刨这些常用的木匠工具,用斧子将木料劈出各种挂口、方木、圆木、木板,然后环环相扣而成,还劈出花廊走道,整个工艺却十分精美。
据考证,干栏式建筑起源于河姆渡文化早期,距今至少已万年历史,在中国其它地方,这种建筑早已绝绝,而在城寨村却被一代代传承人传承了下来。继承了这种房屋建筑的匠人们,一般也是没有金钱报酬的,村里只要有人家建房盖屋,村里的匠人们都要义务帮忙,主人家杀只鸡,吃几顿饭就可以了。
古老的林木——原始图腾
城寨整个村落都掩映在绿树从中,不但寨前寨后矗立着参天古树,寨中的房前屋后也是绿树成荫,几个成年人才能搂抱合围的参天古木随处可见,阳光透过树梢照射下来,色彩斑斓五颜六色。
在村口的参天古木林中有一个水泥铸造的巨大圆盘,貌似一群喜鹊围绕着太阳。沿着旁边崎岖石板小路,钻过一个长满青苔的石洞寨门走进山林,再沿着石板小路往里走几百米便是城寨村民的聚居地。
白倮人对树木有一种宗教似的崇拜,他们相信树木是有灵魂的,树木和他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很大的关系。白倮人出生的婴儿后,要将胎衣装进一个竹筒里挂着树上,这寓意着小孩今后和大树同生同长;老人则要找一棵“灵树”作为自己死后灵魂的寄托。
因此城寨周围保留了这片珍贵的原始榉木树群。这种学名叫榉树的大树,在当地叫榔树。“千年的房子万年的榔”,说明这种生长慢、经久耐用的树木十分珍贵。如今榉树已经变成野生动植物保护法保护的珍稀树种。政府早已实施保护政策,谁也不准乱伐乱砍,伐古树1株判处拘役6年。走进城寨,村中及周边山上的榉树既有单独的,也有成片成群的,足有上千棵之多,大都有数百年之久的树龄,都属原生态树木。这些原生态的古木,不仅给白倮村寨留下了绿色林海和秀丽的风光,也给崇拜树木的白倮人以巨大的心灵寄托。
因为白倮人对树木的崇拜,一律不砍寨中和周围的大树的祖训,不知从那一代就开始传了下来,如今即使树木枯死倒在地上,他们也任其腐烂,归于泥土。至于建盖房屋用到的树木,白倮人宁愿出钱到寨外购买,也不愿砍伐自己村中的树。
小贴士:城寨位于麻栗坡东部,距县城134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40公里,分别与广南、富宁两县接壤。国土面积有4.69平方公里,海拔1352米,年平均气温15.9℃,年降水量1231.9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402亩,其中人均耕地0.97亩;有林地1600亩。全村共有94户411人,全部为白倮人(彝族支系)。其中劳动力188人。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
2008年由麻栗坡县委县政府投资135万元,各部门整合资金35万元,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建设成了民族生态示范村。但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该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十分困难,至今还传承着原始而古朴的生活方式及习俗。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