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丁是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的一个群山环抱的佤族村落,距离沧源县城约为30公里。全村有近百户人家,400余人口。由于至今仍保持着颇具原始状态的生活方式,翁丁村又被人们称之为翁丁佤族原始部落。
站在山包上,俯视另一个山头被绿树包围的错落有致满是茅草房的寨子,薄雾中若隐若现的翁丁古寨顿时充满了神秘感。
古寨风情
通往寨门的路上,看到一些挂着牛头骷髅的木桩,高矮粗细都有。进寨的路不宽,都镶有鹅卵石。从路面上鹅卵石的光滑程度推断,这寨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应该不假。那每隔几步挂着牛头的木桩叫牛头桩。牛头桩是佤族村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牛头桩一般立在寨子周围。牛头桩越多,桩上的牛头越大,证明寨子的财富越多,势力越大。
不远的大青树下,有一道完全用木头和茅草搭建的门,这就是翁丁村的寨门了。寨门很简单,一边倚靠大青树,一边栽了三个木柱,用几个横杆钉了,顶上用竹片将茅草固定,看上去虽然简单,但并不显得陋敝,看看那高悬在门头的牛头骷髅,或多或少还感觉有那么一丝威严。佤族人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门,寨子的门随时敞开,家里的门也一样的没有实际意义,顶多是为了防止牲口出入,用树杈之类的东西拦一拦而已。
木鼓,被佤族人视为可通天的神器,是历史上佤族用来驱邪祭奠、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出征决斗必不可少的用具。过去,每个佤族村寨都有一间或几间木鼓房,每间木鼓房里都有一对木鼓,谓之公鼓和母鼓。关于木鼓的传说很多,起源不明,但可以确定它是佤族多神崇拜的产物。
由木鼓派生而来的是木鼓舞,它是佤族人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的体现,是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的折射。随着历史的前进,文化的发展,这些舞蹈已逐步脱离原始宗教的范畴,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成为反映佤族灿烂历史文化、强悍的民族精神、向往光明幸福并执着追求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近年来,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整理,这些舞蹈逐步展现在舞台上。专家们评论说:木鼓舞是“最壮丽的舞姿、最动魄的鸣响、最神圣的时刻、最辉煌的太阳”。2006年,木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剽牛是寨子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将拴在剽牛桩上的牛杀死,但杀牛用的不是刀,而是标枪。佤族人把牺牲牛视为至高无上的礼仪,以示严肃和庄重,因此便产生了斗牛和剽牛的习俗。每逢重大活动,诸如拉木鼓、结盟、议事或是节庆,都要举行斗牛比赛或是剽牛典礼,以此作为祭祀、庆贺、祈福、祷告的主要内容。
由剽牛又派生了剽牛舞。剽牛舞是木鼓舞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在制作木鼓的过程中,必须剽牛祭祀。就在剽牛后的第二天傍晚,在剽牛人家的竹楼上跳男性双人祭祀舞蹈。与此同时,群众性的剽牛舞在剽牛场上动作稳沉、庄重而严肃地进行。
翁丁人
云南沧源佤族是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现代社会的民族。翁丁人依山而居,房与房之间相距不远,但错落有致,别有情趣。这些民居是传统的杆栏式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干燥凉爽,下层堆放物件,或养猪、或喂牛。传统的杆栏式房屋,一般都用草片覆盖,竹木结构,竹笆围墙,竹笆地板,其外形犹如孔明帽。为了避风防寒,屋面总是离地面很近,远远望去,就像一丛一丛的蘑菇。
进入翁丁,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村子除了老者和小孩之外,就是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女,那些二三十岁的男女青年都外出打工了。佤族人能歌善舞,随便拿一片树叶他们就能吹奏出美妙的音乐,一把独弦胡,他们就能拉出动听的曲子,无论男女老少,只要音乐一起,他们都能随着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正因为如此,很多有识之士就将他们组织起来,建立文艺团队,到全国各地去表演佤族风情节目。佤族是一个爱张扬、好表现、接受新事物相当快的民族,他们走出佤山闯世界,据说,活跃在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的表演团队多达几十支,他们多则几十人,少则十几人。很多佤族女演员被誉为“东方的黑珍珠,亚州的野玖瑰,云南的黑牡丹”,深受游客欢迎。
沧桑的老人坐在火塘边,悠然地抽着很长很长的烟锅,那份深沉,那份无耐,还有那份见怪不怪的眼神,让人遐想。翁丁人童心不泯,他们会毫无顾忌地在水龙头下刷拉刷拉地用泉水洗澡,小男孩和小女孩就在同一个水龙头下裸浴,相互间还对视而笑,你摸我一把,我拍你一下,那种逗趣的情景,充满了返璞归真之感。
(图:dg方银 新浪博客/文:yang1zhi12 新浪博客)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