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石刻
石婆庙
爱情传说一:斗门牛郎织女石刻
长安区斗门石刻:牛郎织女传说诞生地
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不仅在中国妇孺皆知,在韩国、朝鲜、日本等国也广泛传播,源远流长。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随着时间推移,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也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们对石像崇敬而迷信,开始顶礼膜拜起来,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修织女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月令广义?七月令》引殷芸《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石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社。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引《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钱卜礼。久不还被驱营窟中。”
从以上历史渊源中可以看出,“牛郎织女”传说源自长安斗门。第一,《小雅》是由乐器之名演变为曲调之称的,这种曲调原盛行于西周王畿一带,《诗经?小雅?大东》反映的内容,也源自于这一带民间传说。因此,“牛郎织女”传说早期文化“因子”,源自长安斗门一带地区。第二,牛郎织女石刻像,是引发“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形,隔河相望,注入了爱情因素。有了爱情的注入,本来不相干的两颗星座,两位传说中的神,具有了人性,成为体现人间感情的夫妻,并由此生成一个独立的艺术生命系统。这两尊石刻像至今还在,1956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这是“牛郎织女”传说源自长安斗门,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见证。第三,传说正月十七日是牛郎织女结婚的日子,七月七日是相会的日子。在这两个特殊的日子里,长安斗门及关中地区至今还传承着过庙会的习俗。
交通:去斗门的车在韦曲车站坐,是到马王的车,路过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