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绕的明亮古都 因斯布鲁克

2015年04月02日11:47  旅游专栏  作者:圣女莫尼卡  

  因河左岸有一排美丽的彩色房子。

  可爱的小baby在草地上玩耍

  喝完下午茶,我们开始逛老城。因斯布鲁克是一个不大的城市,玛丽亚·特雷西亚大街(Maria-Theresien-Strasse) ,从凯旋门起,到黄金屋(Godenes Dachl)止,串联起城中大部分景点。我们在这条路上闲逛,哥特式、巴洛克式的建筑遍布整个老城。建筑外墙的精美彩绘,尽显因斯布鲁克人的艺术浪漫;还有文艺复兴式的连拱廊,很像我们南方的骑楼。只是,千百年来,直到今天,因斯布鲁克人依然在这里生活着,喝喝咖啡吃吃饭、逛逛街购购物,享受山城独特的美丽风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我们来到因河边,因河在城外潺潺地流淌着,不远处峰峦叠起的阿尔卑斯山脉与蓝绿色的清清河水,组成了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

  因河桥上留个纪念

  沿着因河河畔前行,河畔有一建筑,叫奥特布鲁克Ottoburg,据说是因斯布鲁克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中世纪时,这里是城门,1494年在昔日的城墙上改造成哥特式建筑。红白相间的百叶窗,长满爬山虎的墙壁都说明了这座建筑的历史。如今这里是一间舒适的葡萄酒馆和餐厅。

  因河边的弗里德里希大街Herzog Friedrich Str是旧城的主要街道。左右哥特式建筑的一层是拱形走廊,这一走廊采用石结构,称为“拉奥本Lauben”。另外,称作“埃尔卡Erker”的凸形窗也给人以深刻印象。

  称作“埃尔卡Erker”的凸形窗非常漂亮。

  这条街的尽头便是海尔布陵屋(Helblinghaus),它是典型的洛可可风格,像个奶油蛋糕。 原来的哥特式房屋建于15世纪,1725年由司库约翰·菲舍尔买下,在其立面上装饰了众多的石膏花饰,包括花卉、贝壳、果实等。 这所房子得名于它在1800年至1827年的主人塞巴斯蒂安·海尔布陵。

  再往前就是著名的黄金屋顶Goldenes Dachl。从前被人们称为新王宫的建筑。它建于1500年,属晚期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是为了纪念马克西利安一世订婚而建造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委任尼克拉斯在1494年至1496年间将从前破旧的挑楼改建成为有哥特式穹隆的宫廷包厢,以便在这里就能观赏到广场上的比赛和戏剧表演。

  两层的挑楼有 16米高,仅屋顶就3.7米高,金色屋面是采用3450块金箔铜板贴面而成,金顶屋其名正是来源于此!檐角边缘饰有动物图案的雕饰花纹,廊柱表面围满了浮雕:其中有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和皇后的雕像。

  正面下端雕有标致着奥地利和匈牙利的纹章,双头鹰和国王雄鹰,布尔艮德和米兰的纹章,侧面还有施泰尔马克和蒂罗尔的纹章。壁画上描述的是两名肩扛帝国大旗和蒂罗尔旗的卫士。这幅作品的真迹珍藏在蒂罗尔州博物馆。

  霍夫堡宫:这座与维也纳霍夫堡宫同名的皇宫,是由西格蒙特大公爵和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1460年修建的,1770年玛丽亚特雷西娅女皇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改建。

  暖暖的午后,人们在圣雅可布大教堂前的小花园中休憩

  这样晴好的天气,露天座必是满座的。深秋的天气转凉,店家们贴心的给椅子搭上羊皮垫。

  老城边整洁俨然的街道,只允许行人和有轨电车行走,历史和现代在这里交织,融入了这座阿尔卑斯山麓小城的日常生活中。

  圣雅可布大教堂Dom zu St. Jakob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筑,建于1717年~1724年,大教堂内圣坛边悬挂着克拉纳赫的著名画作《圣母玛利亚施舍》的画像。天花板上的湿壁画和石膏花饰出自阿萨姆兄弟之手。教堂的塔楼中悬挂着因斯布鲁克的和平组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大教堂用了整整两年时间进行修复,于1993年重新开放。

  讲经台

  天顶壁画:熟知洛可可技巧的画匠运用了透视法,使得平顶的天花板呈现了圆顶的视觉效果。

  傍晚来到白马酒店餐厅 Weisses Rossl,这家经营蒂罗尔乡土菜的餐厅坐落在跟主干道平行的街道上,地址:Kiebachgasse 8, Innsbruck A-6020。门口悬挂着飞马的标志,这是个始于1590年的老店。我们品尝了最具有蒂罗尔特色的菜,俗名“乡村煎锅”,是将厚厚的猪肉和扁豆、土豆、蘑菇放在一起煎炒出来,内容实惠有肉又有菜,做法虽简单却是香气扑鼻。还有蔬菜沙拉,0.5L啤酒。餐费29欧元,很实惠的价格。

文章关键词: 因斯布鲁克 教堂 建筑 蒂罗尔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