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骑楼建筑群
我去过()我想去()

  在岭南,无论是居住还是游历,总绕不过一种建筑——骑楼。

  骑楼,这种不以单体特色差异而存在建筑形式,以它与生俱来的沿街群像建筑,包孕了独具南国气韵的城市商业生活,由古及今,生生不息。

  北海老街,沧桑定格百年商贸空间

  

  滨海城市,自是不乏海滩,但要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攫住城市的本色,定然不是奔向大..

民国骑楼建筑群导游

  置身老街,那些遥想的商贸景象今天却已荡然无存。老街上清一色的骑楼,但已人去楼空。长街寂寥,只有零星几个晨起的人穿行其中。不过,没有商店招牌的遮挡,也没有新刷的彩漆掩盖,这样鳞次栉比而又清静的骑楼街,倒恰恰可以让人细看原味。

  骑楼,是一个形象的建筑称谓,这种建筑常为2~4层,一律在二层以上伸出人行道以立柱支撑,使临街界面的下层局部架空,形成柱廊式人行道,看去像是楼房“骑”在人行道上,故名。立于9米宽的老街上左右观瞻,骑楼在1.44公里的长街逶迤排开,“骑”势煞是罕见壮观。这景象,当属今天的北海老街独有。

  某种意义上,骑楼是由竹筒屋(另一种岭南民居形式,因开间小、进深大、形似竹筒得名)“前店后宅”到“下店上宅”的变体。由于城镇地价昂贵,临街面尤甚,家家都希望有临街面,因而住宅只能向纵深发展,从而充分利用街区腹地,这便是岭南城镇中“前店后宅”的传统竹筒屋。而19世纪中叶西风东渐的时代,这种竹筒屋形式在与西式敞廊相遇后,便融入了西式的拱券和柱廊,演进成二层以上建筑伸出人行道由立柱支撑,形成独具风格的岭南商业建筑——“下店上宅”的骑楼。所以,始建于1883年的北海老街,今天看来仍洋味十足。

  老街沿街骑楼中西合璧,保留着建筑之初的风貌。临街两边墙面的窗顶多为券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雕饰线,至今仍线条流畅,工艺精美。这便是深受19世纪末英、法、德等国在当地卷柱式建筑影响的印记。不过,在西式元素繁多的细节中,也隐藏着中式传统建筑装饰。老街骑楼建筑最精彩部分是花墙头,下部的长方形构图来源于中国建筑的匾额,上多为花草纹样的浮雕,匾额两边还题有对联,传统韵味十足。

  相对传统的“城”来说,北海从诞生开始就更多以“市”贸易点的形态存在。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渔民、珠民在老街一带避风、交换生活必需品,形成北海最早的商业聚居点,并顺势奠定了北海城市生活的基础。鼎盛时期的北海曾是华南一大商埠,当时的老街绸庄、药铺、茶楼、典当等各色店堂面街而立,绵延数里,可谓寸土寸金。

  漫步长街,有骑楼静静相伴,尽管已被近海的腥风吹刷得斑驳苍白,满街的骑楼却在朝阳里一任辉煌灿烂,倔强顽强地支撑着老北海昔日的繁华样貌。就凭着这豪华而壮观的建筑群像,完全可以相信曾经的繁盛。

  中山孙文西路,现世与前世恍惚间的真实

  同样的繁盛,不仅在北海,也不仅仅在昨天。

  今天如果有机会去粤中腹地中山市,定当不要错过岐江河畔的孙文西路。因为,跟北海老街一样曾经濒危的骑楼群,已成功联袂中山的城市地域文化,在人们的真实步行体验中呈现岭南商业生活的鲜活一幕。如果说北海老街陈列着原貌的骑楼,那么中山的孙文西路则像浓缩的精当景致,让今人在这500米左右的步行街里尽情体味岭南古商业街的真妙。

  像我这样的旅行采风者,穿行在孙文西路骑楼柱廊下时,便会去悉心体会骑楼是如何避免商铺“开门见天”的弊端,是如何在柱廊的庇护下遮阳、避风、挡雨的。但这还不是孙文西路骑楼的全部。

  骑楼建筑往往几座或十余座毗连一起,形成参差错落的连续界面效果,外观统一。在重修后的孙文西路上看,这种效果甚为明显。站在街心望向两边,临街墙面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楼体上的传统木雕、灰塑和西式卷拱、廊柱,仿佛让人置身空中雕塑长廊。虽是短短的步行街,却大有步移景换的视觉感受。而另一个强烈感受则是,街道的自然弯曲使不长的商业街有了回荡的余地,加上骑楼2~3层的高度,给人以舒适怡人的比例感。

  更为重要的是,今天在孙文西路所感受到的骑楼商业街风情,绝非一个凭空杜撰的仿古建筑群。古称迎恩街的孙文西路,从隋唐时期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渐拓展形成现在的格局。大约在清末,这里就已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区,到民国初期,已先后建起了汇丰百货、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思豪酒店等多座建筑。这些建筑今天仍能一一对应地找到旧址。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孙文路,尽管已是物是人非,但历史地标的真实存在,总能激发起后人思接千载的幽情,城市由此有了追忆,有了情韵。

  由于房屋年久风化,墙体立面严重剥落,杉木楼板受潮腐蚀,柱头出现裂缝……百年骑楼在时间流逝中渐渐失去原有风貌。然而与北海老街骑楼遭到弃置的命运不同,孙文西路的骑楼建筑群在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一致中得到了重塑与改造。或许翻新后的粉饰,或多或少掩却了旧建筑的沧桑,但这毕竟是妥善保有原建筑的骨骼轮廓并赋予它新生命的方式之一。

  广州旧城,穿越前尘历久弥新的当下生活

  广州人断然不会把骑楼当街景来看,但骑楼却不能不说是“最广州”的城市风貌。只要在广州老城区里随处走走,毫不夸张地说,触目尽是骑楼群。

  既不是北海老街那样的建筑遗迹,也不是中山孙文西路那样的浓缩式体验场地,骑楼之于广州,可谓活在当下。或许,很多旅游指引会告诉你去上下九路看典型的广州骑楼,但骑楼之于广州是过去也是现在,是哲学也是生活,因而更本真意义上的骑楼风景,藏于广州旧城更多的平常街巷中。

  自1918年起,广州便开始在古城基上扩建马路,开通了越秀北路、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如今仍在使用的城市主干道。在当时风靡岭南的流行建筑骑楼,便是从那时起大量充斥了广州的主要街巷。至今,广州市区内骑楼街路段总计有36条,长度超过20公里,集中分布在旧城区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筑,向来是实用为先。骑楼,能成为当时广州全城街景的主格局,充分说明了骑楼在平面布局上的合理和宜商宜住宜行的实用。

  闲时由西往东走走,恩宁路、长堤路、中山路、北京路、东华路……各式各样的骑楼纷至沓来。慢慢地,看多了,便能细细体味出骑楼别样的韵味来:限定街道、组织步行的特殊沿街建筑组合方式,魅力正在于它的整体连续性。

  正因此,骑楼街区成为老广州生活的基层组织形态和生动的商业空间。骑楼群下各式各样的人家和商铺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动线”,串起一个又一个既分且合的街道片段。弥足珍贵的是,广州的骑楼大观,依旧浸润在广州的市井生活中。行到累时,便在骑楼的庇荫下,在沿街的排挡里要一屉热腾腾的布拉肠,或者迈入骑楼柱廊里的甜品店,清清爽爽地喝一碗冰镇绿豆沙,任骑楼外骄阳炙烤着街心马路……

  广州的骑楼,除了看“阵势”,也看群落。西关一带的骑楼,外观上有照搬巴洛克风格的明显痕迹,山花、楼身大多直接采用了具有古罗马特色的装饰符号,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这些骑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因而西式建筑的影响更深;东山骑楼形成年代较西关骑楼晚,明显是简洁的现代风格,线条繁琐的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西关那样早期的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而卷曲图案减少,在审美理念上逐渐由具体走向抽象。两大骑楼群落间,穿插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建的骑楼群,这一群落又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更加简洁明快。

  骑楼生活,在广州来说,可称得上“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它不仅与岭南商都功用匹配,在气息上也与广州相连相通。广州人的务实、低调、乐天悠然与饮头啖汤的开拓精神;广州的边缘性、非主流与作为近代中国曾经的政治中心与外贸中心;广州社会的现代性与民间传统的“古风犹存”……种种看似矛盾的因素,却在广州和谐地并存。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遍布广州旧城的骑楼建筑群,它们那样地灵活、务实,兼容并蓄古今中西。

  是的,无论是骄阳还是豪雨,广州人皆可身在几乎环城通达的骑楼,处变不惊,悠然一方,让这座老城的商业与生活在各式骑楼柱廊的迂回间活色生香,异彩纷呈。

民国骑楼建筑群评论
更多
还没有评论呢!你可以做第一个评论的人哦
我要留言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无需注册)
如果您还不是新浪会员,欢迎注册

周边景点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