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八景
我去过()我想去()

  “沔阳八景”品题曰:“五峰山色”、“三氵筮波光”、“沧浪渔唱”、“柳口樵歌”、“丙穴钓秋”、“荆楼玩月”、“东沼红莲”、“西城古柏”。

  这些千百年来富有诗意的名字,牵动遐想,从中可以领略沔阳古时候的壮丽风光,了解古代人民在这块土地上艰苦卓绝的创造精神,亦可激发我们无比深厚的爱国、爱乡之情。

沔阳八景导游

  沔阳旧时,其辖地南濒长江之北黄蓬山。当时黄蓬山兀起江湖之中,高不过四五十丈,余则地脉坟起,大小三百余峰,为藤蔓伸延,长达二十里,东临菖蒲氵解,西濒黄蓬湖。其主支有五,被誉为“五峰山色”。

  中有“松林峰”。松林峰山顶浑圆,漫山遍野松林丛耸,或疏影横斜,婀娜多姿;或浓郁蔽日,凌空高吟。再融进“湖光动山影,日色染青松”,美好的景色,显得更加雄浑而幽雅。

  东有“石灵峰”。石灵峰因酷似纱帽,俗名“纱帽峰”,是黄蓬山中唯一有石头的山。山中有“石灵庙”,庙内有七口楚王古铜钟,每当钟鸣之时,山中之石皆隐约有应声。人在其中,不听有之,听而不闻,反复试玩,若有若无,若无若有,耐人寻味无穷,故名“石灵峰”。临石灵山顶大江东下,白练千里。想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奋飞蓬湖,敲响石灵庙铜钟大军顺江而下,流响千里,亦一世之雄也。

  西有“香山峰”。香山峰仅次于石灵峰,为蓬山第二峰,因形似香炉而得名,俗名“望乡山”。

  香山峰四周群峦拱翠,山中桂花树叠碧耸绿,浓郁沁心。一到中秋佳节,金桂花、银桂花缀满枝头,芳香久远,四溢山湖,渔樵皆醉花中。

  南有“乌林矶”。乌林矶又名“乌陵”,为松林之余脉突出江中。乌林与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曾屯兵于此,有“红血巷”、“白骨坑”等遗址。临乌林观长江舞练,晶莹耀目,卷起千层浪。景色既令人惊心动魄,又使人大开眼界。一经夕照,则江水似流火,不禁使人产生思古之幽情。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十月,吴国水军都督周瑜火烧赤壁,曹操败走华容(今监利县),赤壁之战实关羽“乌陵之役”的古战场就在此地!

  北有“斑竹圻”。斑竹圻土包起伏,数以百计,曲岸蜿蜒,南临长江。传说远古神农之女,赴长沙茶乡祭扫神农陵,痛哭流涕,泪水随东南季风飘落到此地竹子上染成斑点,始有斑竹,故以“斑竹圻”称之。

  明沔阳学政卢滋咏《五峰山色》诗:洗练地描绘了它的容姿,诗曰:

  五峰如笋立亭亭,黛色参天列画屏。

  最是相看人不厌,岁寒不改旧时青。

  三氵筮,古水名,一名三渗水,又名汊水。是我国第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巨著——《水经》中记载的一百三十七条古河流之一。卢滋《三氵筮波光》诗曰:

  古复相传氵筮水名,泠泠(音凌,泉水声)吟尽月华明;从教滚滚波涛起,不逐同流只自清。

  氵筮水在沔阳淤填久远,三氵筮原从汉江黑流渡南入,至范家潭,分支为沙牛河,抵贺家湾,则为天门沔阳界。“三氵筮波光”即在此地。

  三氵筮两岸很早成为襟带民居之地,是因为它不仅波光水色好,更因为它水产很丰富。其中鳊鱼最为有名,其形体广薄而头小,红鳍银鳞,肉美味鲜,其他水域中同类之鱼,皆不能与之伦比。宋玉向楚王献此鱼,从此,便每每是楚王膳单上的珍馐。皮日休在《送从弟归复州》一诗中有“为爱南塘缩项鳊”句,也是写的氵筮水鳊鱼味美。陈友谅在氵筮水一带组织农民起义,也谈到鳊鱼。他说:“大禹导汉入三氵筮,吾要导汉归大海;不做河里缩项鳊,要做海中昂头龙!”这是借物言志之诗,到时隔六百多年的今天,我们读起来,其字里行间还翻滚着昔日时代的风雷。

  汤汤汉矣欠接沧浪,矣欠乃歌声送夕阳。

  濯足濯缨皆自取,恨无孺子共徜徉。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就是当时楚国渔父在沧浪上放喉高唱之诗。“沧浪渔唱”便是由此而来的。

  屈原曾来过沔阳。那时他因受到令尹子兰之谗,被楚顷襄王放逐洞庭湖。他忧国忧民,悲愤沉痛,颠沛流离,辗转于云梦大泽之间。他来到沔阳,面对沧浪水,看到两岸洁白芬芳的杜若花美极了,感时忧国的思绪更袭心头,情不自禁地将杜若花缀在衣、帽之上,高歌狂舞。人们说,从此,浊浪滚滚的沧浪水竟然变得别于汉水诸流,清丽极了。杜若花也更芬芳四溢。这无疑表现了人民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缅怀和无限崇敬之心。

  正因为沧浪水一经像屈原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游历过,沧浪水便成了历代劳动人民和文人墨客怀念屈原,抒发爱国情怀的神圣水域。

  柳口,是柳河之口,距沔城十二里,在葫芦坝南。

  一自山中烂斧柯,归来行唱太平歌;

  暮年拟结渔樵社,白发萧萧奈老何!

  柳口有樵歌楼,柳口之南大隐林、小隐林,古为隐居之地。这一带河汊纵横,芦苇丛生,水竹修长,荆榛遍地,景色宜人。

  元末胡大海在未出山辅佐朱元璋时,也曾带着自己的白发老母隐居此地,高唱樵歌,伐木为生。又有明代陈敬美,博学多才,擅长导引之术(一种强身养心之法),居柳口以樵糊口,常唱“有子足矣,奚以为官”的樵歌。这就是“柳口樵歌”几重的来历。

  柳口,那时不但只是渔樵爱在这里结社,就是历代的文人墨客也爱在这里简修草堂,清饮淡食,咏诗作赋,悠悠终日的。如南朝齐的“竟陵八友”谢月兆和明代后期的“竟陵派”钟惺等人都曾在这里济济一堂。无怪沔阳人评说柳口一带是“文乡武地”的哩。

沔阳八景评论
更多
还没有评论呢!你可以做第一个评论的人哦
我要留言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无需注册)
如果您还不是新浪会员,欢迎注册

周边景点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