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和中国一直渊源颇深,是整个南美和中国关系最为紧密的国家,没有之一。之前就听很多人提到过,出现在新闻里的秘鲁人,不少人的脸上带有华人或者说是亚洲人的影子。
今天的秘鲁大约有3200万人口,华人数量占人口总量约1%,算上有中国血统的华裔,总量至少是全国总人口的1/10,总数超过300万。华人在秘鲁的政界,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具有超高的影响力,秘鲁全国上下也对华人甚至中国游客都非常友好,甚至听过有人称秘鲁是南美洲的“巴铁”。
拿秘鲁和巴基斯坦比,未免有些牵强了,毕竟相距太过遥远(中秘直线距离至少1.7万公里)。就算是全球一体化、交通便利的今天,从中国乘飞机前往秘鲁最快也需要22个小时(大多在美国或欧洲转机),秘鲁怎么会有那么多华裔呢?
在利马老城区打太极的当地人
一切还要从19世纪当时的国际背景说起:1821年,秘鲁在何塞·德·圣马丁的领导下脱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建设。但当时全国人口不足200万,随之而来的废止黑奴的法令更让劳动力捉襟见肘。1840年中国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老百姓总要有口饭吃,东南沿海城市的人就率先远渡重洋。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骗到海外的劳工。1847年第一批“契约华工”从澳门出发,横渡太平洋,经过数月才有75人抵达秘鲁。1849-1874年间抵达秘鲁的华工超过了10万,然而有10%的劳工在途中就已丧命,葬身大海。更为悲惨的是,那时候通讯极不发达,这些劳工都是以“出国能挣钱”的借口被骗去的,他们抵达秘鲁后从事的都是挖鸟粪、垦荒、采矿修路等重体力活,待遇极差。到了19世纪70年代,华工们奋起反抗并向清政府上书。在多方压力和协商下,清政府于1874年就与秘鲁建交,同年6月24日签订了《中秘友好通航条约》,秘鲁释放了全部劳工,华工们成为了自由人。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更是风雨飘摇,华工们大多也没归国,就在秘鲁寻求生存机会。他们大多数就像今天在海外的华人一样,从事开餐馆、杂货铺等一些商业活动,同乡亲友也远渡重洋来到秘鲁。勤劳的中国人很快就融入到了秘鲁社会中,不仅能够养活自己,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由于绝大部分华人都是男性,就留在秘鲁与当地人结婚成家,代代相传,所以今天在秘鲁不少当地人都带有华人的基因。
不仅于此,秘鲁的很多地方都带有华人的痕迹。我在秘鲁旅行的时候遇到当地人,他们听说我是从中国来的,也极为热情友好。我在秘鲁中部前往马丘比丘的圣谷“欧雁台(Ollantaytambo)”小镇曾遇到过几名当地人,其中有一个人会英语,就成了我和其他人之间的“翻译”。得知我来自中国,他们就“争着”跟我说很喜欢中国,告诉我说很多秘鲁人都是中国人的后裔。他们指着其中一个人说,他的外祖父就来自中国,又指着另一个人说,他的祖父来自越南。毕竟,越南有一部分人也是中国的后裔啊。
巍峨绵长的安第斯山脉纵贯秘鲁南北,从西海岸一直到中部山脉海拔不断攀升,地形愈加崎岖复杂,资源也就越来越匮乏。再加上极端多变的气候,千年前的印加祖先靠天吃饭,战胜了自然存活下来,有了一代代的印加血脉。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与自然斗争,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遗产。印加人的祖先,也是曾生活在欧亚大陆的人,大约在1.1万年前,海平面下降,他们越过了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大陆,并在此生根繁衍。所以,今天看到的印加人的后裔,虽然皮肤因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而变得黝黑,加上黑头发黑眼珠,仍然能看出几分亚裔的影子。
我想,一定是因为华人把中华美食带到了秘鲁并发扬光大,大部分移民至秘鲁的华人都来自中国南方,走到哪都要先满足口腹之欲的中国人,不仅有爱吃会吃的天性,还发挥了南方人善于经商的传统。秘鲁的美食绝对是我在国外旅行中最适合“中国胃”的,没有之一。
别看今天的秘鲁经济比较落后,但由于气候和地形多变,物产丰富。在秘鲁的街头遍布写有“Chifa”招牌的中国餐馆,是中华料理在秘鲁的一种变体。早期广东人说“食饭(Chi Fan)”的发音,演变成西班牙语的读法。“Chifa”是华裔为了迎合秘鲁人口味,因地制宜使用当地食材,对传统中餐进行改良的产物。再加上欧美国家的移民带来各式菜肴,取其精华与当地食材重新混搭,绝对是不容错过的极致享受。国际美食界把秘鲁美食看作和中国、意大利、法国等平起平坐。
不仅于此,秘鲁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挂着“银联”的标志,可以直接刷中国的银行卡。毕竟这不是在亚洲,而是万里之外的南美啊!
虽然秘鲁国土面积不算大,但自西向东地形多变,旅游资源丰富。它就像一部史诗巨著,有着太多的篇章等着你去细读品味。每一扇古老大门、每一块墙砖里都藏着一块这个拉丁美洲古国历史的神秘拼图。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都能够拼出属于自己和秘鲁的独家记忆。
许多人对于秘鲁的了解只是那个“一生要去一次的50个地方之一”的马丘比丘,其实,秘鲁远远不止一个马丘比丘。我总结了秘鲁值得旅行的五个部分:
1、利马(Lima):
作为秘鲁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这里居住着秘鲁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虽然濒临太平洋,却是著名的“无雨之都”。它是秘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濒临殖民地风格的破败建筑,井然有序的公寓楼旁是古老金字塔的废墟。海边的悬崖上可以乘坐滑翔伞飞过富人区的别墅……这座贫富差距极大的城市,富人区地面上洁净的看不到一片落叶,贫民区的房屋层层叠叠一直堆到山上。尽管杂乱无章,却乱的十分“接地气”。
利马市中心的第一条“唐人街”始建于1850年,到19世纪末华商就已经遍布秘鲁全国。利马的中国城(El Barrio Chino/China Town)与中央市场相连,高大的牌坊上书“天下为公”。
建议时长:1-2天
旅行须知:建议住宿在利马的富人区Miraflores,秘鲁所有出租车都不打表,上车前谈好价格
2、库斯科(Cusco)+马丘比丘(Machupicchu):
库斯科,印加帝国昔日的都城,整座城市宛如一座露天博物馆,西班牙殖民者并没有完全摧毁印加人的神庙,而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建造起自己的教堂。印加人有着极高的建筑水平,可以把石块打磨堆砌得连一张纸也塞不进去。这里有靠和游客合影挣钱的印加妇女,有呆萌的羊驼,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历史的迭代,记录着这座古老城池的风云变幻。
藏身于高原和山脉间的马丘比丘,其具体用途至今仍是个谜,印加帝国覆灭后,因交通不便在丛林里沉睡了三百多年。直到20世纪初,马丘比丘的神秘面纱才被国家地理等杂志揭开,从此享誉世界,成为秘鲁旅游的名片。尘封百年的遗迹上空,仿佛有印加魂灵缭绕在云端。
此外还有从库斯科出发的圣谷,途径不少印加古镇和农田,可以近距离接触当地人的特色生活。
建议时长:3-5天,游览库斯科+圣谷+马丘比丘,但不含印加古道徒步
注意事项:库斯科海拔3600米,旅行者务必注意高原反应,提前吃“红景天”等抗高反药物。
3、普诺(的的喀喀湖)Puno
由秘鲁和玻利维亚“共享”的的的喀喀湖是南美洲第三大湖,在古印加人的眼中被看作“圣湖”,海拔达3800米。这里有神圣纯洁的高原湖景,也有身着传统艳丽服饰的人民。印加人因地制宜,在湖边用金色蓬草编船只,搭建房屋,他们的后裔也沿袭了这一生活习惯。
建议时长:1-2天。
4、马尔多纳多港(亚马逊雨林)
提到“亚马逊”,许多人都会想到巴西。其实,世界第二长河亚马逊河的发源地就在秘鲁,蜿蜒的河岸两侧就是动植物的天堂。虽然秘鲁境内的亚马逊雨林只占整个雨林的13%,却因开发程度低,旅游业的限制,使得这里的亚马逊风光比巴西更美,也更加原生态,绝对是探索雨林的最佳选择,而且价格还更便宜。
建议时长:4-7天
注意事项:务必接种黄热病疫苗,虽然秘鲁旅行入境时,接种的“小黄本”不是必选项,但如果前往雨林地带还是建议提前接种。
5、纳斯卡(Nasca)
距离利马7个小时车程的伊卡(Ica)大区,以纳斯卡地画(Nazca Lines)闻名于世。曾有人评价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书”。这些绘制在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的荒漠里的纳斯卡地画,大部分建于公元前300年-前200年间,是将地表褐色岩层刮去10-15厘米的深沟组成的几百个线形图案,主要以动植物为主。在20世纪飞机发明后才被世人重新发现,作用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天文日历,有人认为是祭祀用途。一只108米长的卷尾猴,一只46米长、腿上生殖器都清晰可见的大蜘蛛,还有对着天空挥手的“宇航员”……茫茫荒原上,这些巨大的地画宛如外星人的杰作。
观赏纳斯卡地画必须乘坐小飞机,在纳斯卡的酒店、旅舍都可以代订。
建议时长:1天
注意事项:观看地画的小飞机都只有上午飞行(因为气流较缓),乘坐前尽量不要吃早餐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近50个国家,200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