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前,一个七品芝麻官的小县令厌恶官场生涯挂冠而去,隐居山林间虚构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1600年后,好事者们争相寻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结果有三处脱颖而出:湖南桃源、江西婺源、安徽黟县。
坐在公共汽车上离开黄山市奔向黟县时,我的心就比汽车还快地飞向了那个地方。在这里顺便说一句,“黄山市”是官方命名,可老百姓特别是汽车司机们并不买账,因为从黄山市开往黄山的车非常之多,司机们如果喊“从黄山到黄山”或在车上挂着“黄山——黄山”的牌子,实在是件尴尬的事情,所以当地老百姓仍称它的老名——屯溪;开往黄山的车挂着的仍是“屯溪——黄山”的牌子。
过了休宁县城不远就钻进了齐云山,山花溪水相伴有声有色。当路旁出现“桃源洞”和“鱼亭”的地名标识时,你不能不信前方就是桃花源了。
在一个山间岔路口,我和几个背包客下了车,又坐了每人2元的小面的走了几公里才进了西递。因为时间太早,我们有幸成了今天这个古村落的第一批游人。
举目望去,这是一个山间小盆地,村南一条溪水自东向西流去在村西头形成一个小湖。村中的房子是清一色的古屋,而且放眼望去,再也看不到其它村庄了,这一下子就把历史推到了人们眼前。这让我想起了丽江、凤凰、阆中和兴城,虽然都号称古城,但它们都被现代化的建筑包围或与现代楼房相连,就像时麾的西服上打着一块旧布补丁一样别扭。
村头耸立着一个巨大的古牌坊,是公元1578年经明神宗特许、长沙王长史胡文光在他的家乡建造的。因为他是王府的首相,所以牌坊上大书四个大字“荆藩首相”。据说,曾经有13个牌坊连成一线,经历了数百年后仅剩下了这一个。而这一个,据说是在文革中,有人用黄泥把“荆藩首相”四个大字涂抹后,写上了“毛主席万岁”才保住了它金身不倒。
仅是一个四品官的藩王长史,怎么就得到皇帝恩准建造牌坊了呢?这是我到西递的第一个疑问。追寻史籍我才知道了个中原委,原来,长沙王是当朝皇帝明神宗的叔叔,按皇朝礼节,身为叔叔的长沙王也要每天上朝为皇帝行君臣之礼,而这位长沙王也特别谦恭,于礼不辍天天上朝请安。神宗于心不忍,特许他让长史胡文光代行。就是这一个“代”字,胡文光得见天颜。因为他深谙官场的为官之道,勤勉异常,得皇帝赏识,才有旨让他在家乡建起了荣耀无比的牌坊。
刚照完第一张照片,第一个旅游团就来了,于是就有了 “免费”的导游为我讲解起来,才系统地知道了这一古村落的大概:西递村东西长7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有古民居124幢600多间,居民300余户1000多口。它起源于11世纪,鼎盛于明清两朝。由于地处偏远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的过快冲击,就像出土文物一样被人发现——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于是,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跟着导游穿行在迷宫一样的古村中,就仿佛走进了时空邃道。脚下深灰色的石板路早已被行人磨平,知道它承载着太多的人气;路旁的溪水清澈依旧,知道它唱响着的仍然是远古遗音;粉墙黛瓦一尘不染,知道它还保持着一份清纯;深深的巷子曲折回旋,知道它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一处古宅的小院子里,我看到一个石制牌匾上刻着“西递”两个古字。听导游说,这是西递仅存最早的村名匾了,它是从古驿道(古称“递铺”)中的“西递铺”而演变成了村名。想到这里原是古代蛮荒的山越旧地,顿时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石牌匾的历史沉重。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