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马楼前,在追慕堂里,导游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遥远的传奇故事:
公元907年,朱温占据洛阳打算篡位建立另一个王朝梁,唐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昭宗李晔被胁迫迁往洛阳。行到河南陕州时,皇后何氏生下一子,李晔自知此子到洛阳后性命难保,便把他用皇袍裹上打算藏匿民间。刚好有一位叫胡三的婺源人在陕州做官,为了这个皇子,他舍弃官职,秘密抱了这个幼小的生命回到了婺源的家乡考水。他怕人知道此子来历,便将皇子冒充己子改姓了胡,取名“昌翼”,寓意是翅膀长成飞出虎口。后来李晔一家全被朱温残杀,而皇子却在胡家长大成人。
过了170年的1077年,胡昌翼的五世孙胡士良去南京办事路过西递,被这里的山水风光吸引,便从考水迁来定居。经过近900年的繁衍生息,胡氏后人就像蜜蜂筑巢一样,在这里建成了一座大村落。
从公元1662年到1850年,是西递胡氏宗族最鼎盛时期,在经商和仕途上一帆风顺。仅24祖胡贯三一人就经营36家当铺和20余家钱庄,几乎遍布长江中下游各大商埠,有资产折白银500余万两,是江南六大富豪之一。他还与当时宰相曹振镛结成了儿女亲家,走马楼就是当时为迎接曹振镛而建的。
正是靠着这种裙带关系和巨大财力,外加注重读书和处世有方,胡家官运也亨通起来,25世祖胡元熙当了杭州知府、26世祖胡积成任了礼部员外郎。
只是到了清末时局动乱,胡家人官也没得做,商也频繁破产,特别是解放后,这一伙非生产型的消费集团,一下子转变成了自食其力的生产型集团,重新被束缚在贫瘠的土地上无法适应,西递便开始落后下去。待到改革开放,由于地处偏远,西递反应迟钝——也亏了它反应迟钝,才有了今天的西递,否则的话,说不上会在这古村落里造出多少现代楼房呢!
随导游浮光掠影地走了一圈后,我就一个人像游鱼一样无拘无束地穿行在深巷里、古宅中,去品味古宅深巷那一丝丝尚存的气息。
在西递中心位置有一个“大夫第”,是胡文照任河南知府时在家乡修的官邸,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它是一栋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6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抛绣球”的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尤其是它临街的墙角,被人为地削去,寓意是做人不能有棱有角,与“作退一步想”是同样的意思。
“履福堂”是胡积堂建于康熙年间的老宅。他酷爱收藏、读书、作画,却终生不愿参加科举。在这座三层木结构的大堂内,有两副楹联集中表达了主人修神养性、为人处世的哲理:其一是“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笃敬堂”是胡积堂所建的另一处居所,他的后代在此居住时却挂出另一类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其意思是不管读书还是经商,效益好才是好事,大有“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才是好猫”的务实精神。
在“瑞玉庭”我看到这样一副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在桃李园,有“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游逍遥。”其中的“游”字是旧体带走之那个。虽然有一种文字游戏之嫌,但人生哲理不减。
……太多太多的楹联,是一种审美的疲劳?还是听厌了先贤们喋喋不休的教诲?于是我来到了村外去看写生的学生们,还是像这些孩子们那样,把西递当做一幅画来欣赏才感到了些许轻松。
告别西递的那一刻我猛然感到,西递不可能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且从来也不可能是,因为:
从古到今,他都与官商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古到今,他都充满着圆滑的处世理念;
从古到今,他都传承着儒家的入世哲学;
从古到今,他都张扬着升官发财的个性,不可能与世隔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