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尔尕哈烽火台地处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西北14公里的雀尔塔格山南部盐水沟,是最完整的烽火台。维吾尔语中的“克孜尔尕哈”为“红嘴老鸹”或“红色哨卡”之意。这座巍峨的古军事建筑,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雄姿犹存。
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残高尚有16米,夯土(间夹红柳、芦苇)建筑。东西底长6米,南,北宽4.5米,下粗上细,由下向上逐渐收缩。烽燧主体系夯土所筑,夯层厚约15厘米,烽燧上部以木柱为骨架,每层间距约1米,顶系土坯垒砌。由于长期风化端部区呈凹陷状,形成一大槽。烽燧北侧尚地坍塌的废墟,系古建筑物的遗,原本可由此登临烽燧之顶。
库车民间传说中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古代一位国王建造的高塔。有个预言家对国王报告:“根据卦象,公主会死于大地上的毒蝎。”担心失去爱女的国王急忙下命令,通往克孜尔尕哈千佛洞的盐水沟大路边就矗立起一座高塔。公主从金碧辉煌的王宫搬进高塔。警卫森严的护卫并没能让她逃脱命运的安排,那注定要置公主死地的毒蝎竟然钻进了慈父送来的苹果核里!尽管细心的国王亲自为苹果削了皮。悲怆的呼号把一座土黄的高塔就此定格在数千年的风沙中,来往大沙漠的天涯孤客都叫他为“克孜尔尕哈”
孜尔尕哈烽火台始建于汉武帝时代,沿用至魏晋。它东连轮台拉依苏烽火台(西域都护府境内),孔雀河烽燧群和楼兰烽火台,远至敦煌玉门关、阳关……最终通达长安城。2000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烽火台是汉朝军事通讯设施之一,它曾经维护着西域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象征。信息传递,可追到距今3000多年的商朝。那时候,乘车传递曰“驵”,乘马传递称“驿”。烽火传递早在周朝就有,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火,各地诸侯必须立马带兵前往救援,共同抵抗敌人。史册记载,夜间举火称“烽”,白天放烟称“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常以狼粪代替薪草,因而“燧”又别称为“狼烟”。烽燧制度很严格,规定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如举一道烽或燧,示意来敌500人,500人以上举二道烽或燧,等等。乘马、乘车及烽火传递,相互依存,沿用至清。
日常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叫“燧长”,带领一班人马日夜守候,随时受命发出或接收信息。头领有病请假,必须经上级批准方可。汉高祖刘邦曾经就是秦王朝的一名“燧长”。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
烽火台十里相间,台台相连,通达数千里。信息传递,几千里距离,烽烽相传,燧燧相接,一日到达,比当今的火车、汽车还要快速。可谓“光通讯”。
十一月七日,海峡两岸历史性的台北会谈圆满结束,随着海协会、海基会四项协议的签署,两岸大三通正式实现,赴台旅游的成本将会... |
肯尼亚人不仅为奥巴马的肯尼亚血统感到骄傲,也希望他的当选能够为这个东非国家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肯尼亚副总统穆西约卡认为... |
|||
萨尔茨堡建在峡谷之间,狭窄而峭拔。一千年政教和一的历史给城市蒙上浓郁的宗教气息,神灵的精神笼罩这小小山城。大主教历史的森严... |
追求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巴马长寿老人所占的人口比例高居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之首,且继续保持高增的趋势,是人间遗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