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崖画位于麻栗坡县城东郊大王岩崖壁上,分Ⅰ号、Ⅱ号画点。Ⅰ号画点岩壁高约20米,距可站立地面约3.5米。画面图像用红色、白色、黑色三种颜料描绘,线条粗实简练。可辩图像25个,其中人物11个,牛3头,小动物2个,图案4个,形成高8米,宽6米的直构图画面。主体画面绘制两个高大的人物图像,长发、裸体,两脚分开,双手下垂,手腕外翻,手心向下,手掌下各绘有一白色线条垂下连接下部人物、动物等图像。
图像面部祥和、神秘、庄重,用红、白、黑三种颜色勾画出五官、头发,从额头到鼻底部位画一垂直黑线,上半部脸以白色为主,下半脸为赤红加白线描绘,头部占全身比例的五分之二,人像高约3米。
Ⅰ号画点右侧约20米处为Ⅱ号画点,其画点长约20米,高3米,距地1.5米。由于岩浆侵蚀、自然风化,该画点大部分画面已模糊不清,现可辨认人物形象9个,符号4个,最大图像20厘米,最小图像4厘米,记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1983年,云南省文博专家杨天佐先生对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进行考察后,说大王岩崖画是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是一幅顶礼膜拜的保护神像。”
麻栗坡大王岩彩色崖画是我国南方崖画系统中红河流域的代表性作品,它被国际崖画学界誉为“代表着一种巨大的原始创造力”。崖画属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晚期的作品。崖画抽象的绘作手法,典型的图案化和装饰化的艺术风格,无愧为那个时代的艺术瑰宝。有专家认为,这幅崖画的图式与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风格颇为一致,以红、白、黑三色绘制,色彩对比强烈,鲜明地表示了中国崖画艺术的风格特征。
对于我国古代艺术的研究,无疑是一件留世不多的珍迹。崖画极具宗教色彩的“保护神像”,以及格调怪诞、神秘的图像,颇有宗教崇拜的象征。特别是主体高大人物头戴“面具”,手舞足蹈,具有傩文化影子。崖画的体量以及同时使用红、白、黑三色绘画,在崖画中极具代表性。对于原始宗教、民族、美术及崖画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983年5月,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被文山州人民政府公布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5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麻栗坡县在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零突破。
近几年来,国内外各类研究学者和专家经常到麻栗坡考察研究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都想以他们的智慧揭开大王岩崖画神秘的面纱。
(图文来源:麻栗坡县委宣传部 王正委)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