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沙趣闻:虎斑贝以死“殉情”(组图)

http://travel.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14:23  中国新闻网
美丽的西沙海底热带鱼。 美丽的西沙海底热带鱼。

${长标题}

美丽的西沙海底热带鱼。

  “在那美丽富饶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它闪耀着光芒,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唱的就是西沙群岛。西沙群岛除了美丽富饶之外,还能在守岛官兵身边收寻到许多趣闻轶事,这些趣事也给孤悬海岛上的官兵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爱“生气”的“剌豚”

  西沙是个天然渔场,海里生长的鱼类多达百种,也有人夸张的形容西沙“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鱼”。钓鱼是守岛官兵业余时间首选的一项活动,不仅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也能改善伙食。

  有着“西沙神钓手”美誉之称的珊瑚岛士官周合林不久前在码头港池内钓起了一条奇怪的鱼。这条鱼约有一尺长,圆圆的大眼睛,浑身长满约寸长的倒刺,为了防止鱼身上的倒刺刺着自己,小周把鱼放在地上用木棍一边拨弄,一边拍打着鱼身,迫使鱼吐出嘴里的钩子。没想到,在小周反复抽打之下,这条鱼生气了,嘴巴一张一合地吸着气,身体慢慢的鼓起来,身上的倒剌顿时直立起来,抽打得越厉害,鱼身体也鼓起得越快,最后变成了篮球般大小,浑身长满剌的怪物,这一奇异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垂钓官兵的兴趣,大家纷纷围过来观看,轻声细谈却不知是何物。

  正巧连长到码头来散步,他告诉大家,这条鱼名叫“剌豚”,西沙官兵也称它“气鼓鱼”,鱼肚内有一个很大的气囊,当它感觉到危险时,就会不断的吸气使身体涨起,身上的倒刺也随着身体的涨起而直立起来,变成一个剌球,再凶猛的鲨鱼也无从下口。“剌豚”浑身是宝,鱼肉鲜嫩可食用,但鱼的肝脏却含有剧毒,鱼皮晒干后可入药……,连长的话让大家感觉进行了一课生动的海洋知识教育,同时增添了用生命去保护这片蓝色国士的责任感。

  以死“殉情”的“虎斑贝”

  每当海水退大潮时,银色的沙滩上总会留下一串串官兵们赶海拾贝壳的脚印。官兵们有的把贝壳当作礼物送给朋友和亲人以寄深情,有的却把它作为永久的珍藏。

  在众多色彩斑澜的贝壳中,官兵们最喜欢的莫过于“虎斑贝”了,这种贝壳外壳上的色泽极像老虎身上的斑点,故称之为“虎斑贝”。但西沙官兵把它称作“情人贝”。因为这种贝壳的活体经常是成双成对,一雌一雄在海里活动,有经验的渔民如果在海里捕到一只活体“虎斑贝”,在附近一定会找到另一只活体贝壳,如果不把另一只活体贝壳也捕走,事隔几天再到此地,细心寻找仍能找到一只“虎斑贝”,不过它已经死了,只剩下一只散发着肉体腐烂臭味的空壳。

  起初官兵不信,就从海里抓些活体“虎斑贝”拿回岛上,放在水池内测试,通过对活体贝壳的几番“感情考验”,果然不假,这使得平时与爱人(恋人)思念多于团聚的西沙官兵们一下子就爱上了“虎斑贝”。士官老郑新婚妻子来队探亲,官兵笑问老郑送给嫂子什么贵重的订婚礼物,没想到嫂子脱口而出:“虎斑贝”。

  不近“人情”的“白鲣鸟”

  东岛是一个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小珊瑚岛,也是西沙岛屿中是最美的岛,岛上原始植物保持得非常好,热带植物丛生、树林茂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脚白鲣鸟提供了良好的栖居场所。长年驻守在这里的西沙官兵在担负守岛任务同时,还把保护这群国家级保护动物视为已任。

  西沙是一个多台风地区,每年途经此地的热带风暴和热带低气压多达二三十次。台风过境,树上的鸟巢顷刻间被风刮得无影无踪,雏鸟也被刮得掉落林中,这时官兵们冒着随时被台风刮走的危险来到树林中,把那些受伤的雏鸟带回营房内救治,待它们伤好风停后再重新送回鸟妈妈身边。然而,当官兵再次巡逻到树林中时,发现那些曾被救治的雏鸟都一个个死了,这是为啥呢?官兵们拨通了合肥科技大学从事鸟类研究的曹垒博士的电话,向她了解情况。

  曹博士介绍,红脚白鲣鸟有个生活习性,那就它们的身体一旦被人触摸,沾上了“人气”,同类们就会不再理睬它。雏鸟就是因为沾上官兵身上的“人气”,鸟妈妈不再理它而饿死的。

  尽管官兵们没弄明白,为什么白鲣鸟如此不近人情,但在下次救助白鲣鸟时,他们都戴上经过反复清洗的橡胶手套,避免“人气”沾到小鸟身上,再次酿成悲剧。在官兵们的细心照料和保护下,聚集于此的红脚鲣鸟不断繁衍增多,约有10万只,停落在树上象盛开着一簇簇白色花朵,耀眼迷人,鸟儿有时腾空而起,盘旋、飞舞、鸣唱,在蓝天上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蔚为壮观。

更多关于 西沙群岛 虎斑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