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离岛:外婆的澎湖湾 菊岛不恋菊(2)

喜欢
大字
小字
《商务旅行》 微博 | 2012年02月01日10:18

  二莰聚落:创意再造故乡

  二莰村在西屿乡中部东侧临海,从马公过来,约30分钟车程。

  约在明朝万历年间,二莰村的开山基祖陈延益从金门下坑(今夏兴)移民至此,并形成陈姓家族为主的聚落。二莰村地处东、西两高地之间的凹地上,建筑物也以西北、东南走向为主,这大大避开了东北季风的侵袭。

二莰聚落民居二莰聚落民居

  走进村里,第一印象是,闽南特色的七架子双护大瓦房顺着地势蜿蜒,散落在农田间,屋脊是拱形的。二莰居民用咾咕石(珊瑚石),沿着农田四周堆放砌成半人高的挡风石墙,当地人称作“菜宅”。居民还充分利用附近宽广的浅礁地,在潮间带,以石滬为陷阱,圈地捕鱼或捡拾螺贝虾类。实际上,除了砌菜园子的墙,珊瑚石还被用来围居住的院子,垒田埂,统统这些,本岛人又称“蜂巢墙”。昔日二莰村,以农渔为生,自给自足。

  但是,二莰村因缺乏天然良港,船只须泊外村,故渔业不发达。当地海岸是居民的生活凭借。每月两次之大退潮,会有十余公尺的岩礁海滩出现,礁石夹缝中,藏有潮水携来之丁香鱼、螺、扇贝等,居民拾取出售,是为副业。

  该村因从事中药材销售人口很多,是澎湖一大特色。村人的说法是,早期陈氏族人赴台湾中药房当学徒,休假返乡时再邀族中幼年伙伴同行,也从事该业,或为药商或开药铺。二莰人大量赴台谋生,足迹遍布于台南、高雄、屏东等地。其中也不乏成就卓越者,陈家大厝的主人,即是经营中药致富。所以,就算现在,二莰男女老少对药理都能略通一二。

  二莰村也和澎湖的一些其他村落一样,最终逃不过“生活困苦,居民几乎离乡工作”的命运。目前,四百多年的老聚落只剩数十人,古屋,断垣残壁,几乎面临废村的危机。二莰村外围,是一“大片草原”。据说,“草原”昔日是农地,因村内人口外流严重,人力老化,导致农田逐日荒废,仅少数勤奋老妇仍保持耕作。

  但是,因保有30多家传统古屋,及一栋外门仿南洋风格、内部是传统合院的三级古迹陈家大厝,1989年,“二莰聚落”被政府定位为“二莰聚落保存区”。而“民俗村”和“聚落保存”的概念不同,保存同时含人与聚落,保存不只是利用观光资源开发的商品,是一个着重民众参与、利益共享等的整合性概念。1993年,台湾“交通部”观光局委托中国文化大学华冈博物馆进行“澎湖地区设置专业博物馆调查研究”,在七个建议规划方向中,二莰村规划为古屋社区博物馆类型,规划后陆续进行各项整修工程迄今。慢慢地,这个看似没落的村庄成为澎湖第一个社区整体营造地区,更多的居民也投入再造故乡的行列,在居民的努力下,二莰村聚落于2001年被选为“澎湖县历史建筑十景之一”。2002年,台湾“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之离岛”中唯一的古屋聚落保存、修复的重点,此计划由台大城乡所负责执行。

  短短时间,二莰聚落能够在台湾旅行的文化地图上眉飞色舞,与一个叫“二莰聚落协进会”的机构的努力有关。二莰协进会也可以说是二莰创意中心。古屋修缮计划要求每一户居民拨出30%的空间供民众参观,也即“一家一馆”设想。在协进会的推动下,古屋闲置的空间变成了“潮间带馆”、“常民生活馆”、“童玩店”、“素人馆”、“褒歌馆”等12个展示空间,并且,发展系列文化产品,如“二莰传香(以天人菊、艾草、山芙蓉做成的熏香)”、“土豆粿”、药膳“褒歌明信片”等。为吸引观光客,二莰聚落的墙上、瓦片与门前院子里的瓮上,处处是褒歌的踪迹,村民还开发褒歌剧以展现澎湖旧时生活场景。传统的褒歌华丽转身,成了文化商品。通过聚落保存和新故乡计划,二莰村的生活也就逐渐转型,据说几位出外工作的中年人也返乡投入社区改造的工作,二莰不再只有老人的身影。

  什么是褒歌呢?“褒歌”,是流传于闽语系的音乐体裁,民间有“无字歌”、“念歌”、“闲仔歌”等叫法。褒歌可念可唱,七字一句,四句一首,所以也有叫“七字仔”的。台湾本岛、澎湖各地都有褒歌,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

  不妨随意走走,只见某家墙外悬挂着几串鱼骨头,某家门外钉着一块大大的木制粿印,某家卖茶人家用一块方砖写上一首褒歌:“上天赐福澎湖地,人客来游二莰街。二莰出名杏仁茶,喝了一杯续一杯。”最后,读褒歌成了游客的一门“拓展课”:“船边双双鱼仔影,可比初恋半带惊。青春你咱来相疼,纳凉赏月听水声。”又如:“好鱼一尾是青鲹,阿娘(仔)胸前二粒柑。阿兄伸手想要挽,阿娘(仔)赶紧喊毋通。

  风柜洞,以电影之名

  风柜,像台湾本岛的东北角的小城九份一样,名字听着便叫人眉心开花。九份和风柜,都在侯孝贤的电影里走红。

  风柜在澎湖岛的风柜尾半岛上,从县城马公市驱车,约20分钟可达。风柜尾半岛位于马公港对面,与马公半岛合抱而成马公湾。半岛西北端便是风柜,也称风柜尾,是澎湖本岛最西的村落。地理位置和气候上的原因,这里的风浪特别大,常常是,白花花的水沫漫天飞溅。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强劲的东北季风时节。在风柜尾,最能领教平均风速超过每秒8米的“澎湖风”的厉害。

风柜洞美景风柜洞美景

  风柜的出名,还因在风柜尾半岛的北部最外侧,有个“风柜洞”。 1983年,侯孝贤的电影《风柜来的人》曾在此拍摄,此后,风柜洞声名大噪。

  风柜洞实际是嵌进岩壁里的一个洞,它的形成和风柜尾的地理位置有关。专家是这样解释的:风柜尾一带海域是从太平洋和南海来的暖流经过的地方,每年夏秋之交,猛烈的台风袭击澎湖时,风柜尾半岛外侧正处在风口上,海蚀作用便格外强烈,玄武岩构成的海岸柱状节理发育,助长了海浪沿节理侵蚀的威力,终于掏空了岩壁,形成了风柜洞。

  风柜洞直径约达4米左右,每当海浪涌入洞中,就会听到从洞深处传来的闷雷般的海涛回响声,旅行介绍上的“风柜听涛”便是说的这一幕。当地人说,东北季风盛行时节到来“风柜”,风声会更加气势磅礴,海浪有规律地撞击洞口,就如铁匠在拉动一只巨大的风箱。那时,人在海边几乎站立不住,但仍有不少人坚持在风柜洞周围岩壁上顶着风看海,甚至钓鱼。

  朱天文章是这样写的:“风柜,岛上的一户村落。风从海平面推着浪来,到这里一收,给关进黑麻麻的礁岩柜中,关不住,激怒的浪轰隆隆迸发出来,云崩岸裂。

  “此时风季已过,大太阳登场,经过一整个季节盐和风的吹洗,村子干净得发涩,石墙石阶在太阳下一律分了黑跟白,黑的是影子,白的是阳光,如此清楚、分明的午后,却叫人昏眩。”

  本次到来,没赶上风季,顺着左边岩壁,我往距离只有五六米远的风柜洞口轻轻探身。倾听,依然是一种刚性的悠扬。顶着大太阳,站在这个方位,往村子方向望去,确实是,白的白,黑的黑。

  风柜洞一带是澎湖本岛较好的一处矶钓场。这里水深大约4~6米,由于附近有洋流通过,此处不仅有回游的鱼类,如红尾冬、水针,岸边的鱼类如青衣、臭肚、七星斑,也可经常钓获。

1 2 3 4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有话说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