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 郑和水手的后花园(组图)

喜欢
大字
小字
位于 马来西亚 | 《Voyage新旅行》杂志 微博 | 2010年07月08日14:35

我们一边寻找隐秘的角落和废弃的小巷,一边倾听街上传来的声音
我们一边寻找隐秘的角落和废弃的小巷,一边倾听街上传来的声音

  “我们先来倾听普通马六甲百姓的声音。我们一边寻找隐秘的角落和废弃的小巷,一边倾听街上传来的声音。倾听来自房子、寺庙、废墟和墓地的声音。连旷野中传 来的低语和口哨也要倾听。每个转角,每一步都要听。活着的,死了的,都要听。过去的,现在的,都要听。我们听他们在讲。”

  在《马六甲:街上传来的声音》一书里,马来西亚华人建筑师Lim Huck Chin如此动情描述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古城。

  “先生,您的客栈到了。”随着一阵“叮叮叮”的三轮车铃声,我发现自己置身在一条周身都是繁体汉字广告的老旧巷子里。几个小时的颠簸后,我已从吉隆坡巍峨豪华的皇家风情君兰酒店挪身到马六甲洋溢着海南鸡粒饭香的老中国城。

  对马六甲的早先想象,来自中学历史教科书里对马六甲海峡的描述,繁忙的装卸工人和停泊着的集装箱货轮。那些想象中的冰冷钢铁硬物,和眼前风情万种的寺院街落、琳琅满目的会馆食肆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随处可见的唐人生活痕迹,让我以为自己误入了李安导演拍戏搭出来的南洋外景地。

  车夫 Sebastian56岁,一脸黝黑,是葡萄牙、印尼、马来的混血,“愿你喜欢马六甲。”令人惊讶的是,他讲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夹杂着福建口音。原来,8个月大的时候,他被寄养在一个从福州移民过来的华人家里。他的奶奶是葡萄牙人,爷爷是印尼人。Sebastian去过中国的福州、广东,以及泰国、葡萄牙打工,现在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满剌加河上的乡愁

  河畔客店,由店主、吉隆坡的会计精算师Raymond把一间旧店屋改造而成。顾名思义,客店濒临马六甲河西岸。店主基本保留原来的陈设:吱呀作声的老地板、高大的鸡翅木梁柱、因为含盐量较高而致使渗透剥落的斑驳墙体。Raymond在客厅最大的一面墙上挂上了自己从巴厘岛背回来的一个面具柜门脸,而柜子则拆下来当了桌子。枕着这样古老的桌子吃上一块老板娘Nany自己烘烤的慕斯蛋糕。然后,突然闻听一曲亲切的宋祖英版《浏阳河》,夹杂着潮湿的海风从马六甲河上飘忽而至,接着是一艘窗外呼啸而过的游艇,载着一群带着帽子的异乡人从面前像镜头一样慢慢摇过,一种乡愁错觉油然而生。如果没记错,一个真实的镜头,曾经在1999年的好莱坞电影《偷天陷阱》里缓缓摇过马六甲河:俏老头肖恩·康纳利在这里和美女凯瑟琳·泽塔·琼斯在河道里玩捉迷藏,河的两岸,巨大的红树林茂盛生长,巨蜥在水面隐约出没。

  马六甲河,古名满剌加河。这条静静流淌了千年的古老河流,穿城而过,临海处形成“人字形”的分岔,其中一条注入马六甲海峡。15世纪初,苏门答腊岛的印度王子Parameswara逃亡至此,从海边沿河溯流而上,建立了苏门答腊(Sumatra)王朝,行宫建在马六甲河东岸的马六甲山(现在的圣保罗山)脚下,因为地扼整个东方的商业贸易,很快市肆云集。也是在同一个世纪的1405年,中国人郑和开始带领他的舰队先后六次登陆这里,马六甲始乃有唐人文化。相传郑和很重视马六甲的地理位置,在河西岸的空地上设“官厂”,装卸、贮存货物、作为等待顺风西行的中转。而在之后的一次护送汉丽宝公主入室苏丹王,更是带了500名侍女,落脚在现在的三宝山(BukitCina)上。跟随郑和船队的随员,或随军令、或见了侍女思迁,就留了下来,开枝生叶。那些娶了当地马来女子的人,繁衍下来的子女,就是现在人所说的巴巴(男)和娘惹(女)。Sebastian的养父,就是这些巴巴里的一个。

  Raymond告诉我,2002年,在政府的命令下,仅存的河口老行业停止了贸易生意,马六甲河也因此结束了长达600年的贸易活动。马六甲州首席部长发起美化河流计划,想把马六甲河打造成为州内的首要旅游产品。

 满剌加河上的乡愁
满剌加河上的乡愁

  最后的郑和水手

  在郭陈祯禄路上,有着一整排19世纪中国风格混搭荷兰、葡萄牙和马来风情的古老店屋,这里是经过几个世纪奋斗后,特别是橡胶种植业兴盛后,富裕华人置下的地产。这些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有着长型的屋子,屋内宽敞,里边有天井石鱼,能纳阳光雨水入屋。那些厚重的木制家私,皆以中国红木制成,设计则融合了中国、英国维多利亚及荷兰风格。有些家私镶嵌丰富的珍珠母,雕着盛开的樱桃花及各种鸟类。这些砖结构的房子,和附近马来风格的传统吊楼,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而如今却是马六甲最兴旺的街市区。

  就在这片街区,一个雨霁初晴的下午,85岁高龄的曾金礼先生端坐在那座114年历史的老楼明堂的太师椅里,跟我讲述巴巴娘惹的往事。他是马六甲的土生第四代巴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他一直在坚持做一件让所有南洋华人为之骄傲的事情:他把自己的祖房改成了世上独此一家的巴巴娘惹博物馆,向世人弘扬即将消亡的巴巴娘惹文化。

  问及为什么有念头办一个博物馆。曾老先生说是受女儿启发。当时曾先生去巴黎看望女儿,趁机到处游玩,结果女儿告诉他在巴黎有很多城堡改建成的博物馆,他去看了感觉不错。心里就盘算着自己家里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城堡”,为何不利用起来呢。于是在1984年,这个办巴巴娘惹博物馆的念头付诸实施。

  亮丽的砖瓦,木制的窗板,金色匾额上镌刻的黑体汉书“栋宇齐辉”,而地砖却是典型的维多利亚风格。室内陈列的黑檀木桌椅、描绘中国风景的屏风、产自中国的瓷器、传统婚礼服饰等。这个典型的中西式混搭巴巴老房子,是曾先生的先祖父自己盖的。曾家当年从福建崇安漂洋过海来到这里讨生计,同治年间靠种植橡胶在马来西亚发家,并因此置了祖业。

  曾老先生带我参观博物馆。为闺房女子专门窥看来访男子的细小缝隙;二楼主卧上开出来可以看到访客的四方小孔;天井里贯穿屋顶流水系统的石鱼可以把雨水吐入水池;厨房里的各套瓷器用颜色来区分婚丧嫁娶等不同社会功能,是先祖父特地从景德镇和日本定制进口的。虽然依然是传统图案,但其边缘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瓷器,往往被做成规则齿形细碎花边,或弯出独特的褶皱,似乎是娘惹瓷器的独创。有些瓷器采用土耳其绿为主色,理应是受到了马来文化的影响。会客厅的酒柜里,陈列着2瓶1842年产的轩尼诗干邑。

  最令人惊奇的,是曾先生亲自给我展示的一件清凉竹疏衣。这衣服是用一小段一小段的竹枝以丝绸线串成的内衣,是大户人家结婚的时候贴身穿用,以防弄脏了华贵的婚服。1200年前,白居易在他的诗句里也曾经写到这种竹疏衣:“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没想到,这种几乎在大陆失传的穿衣制衣风俗,居然在南洋能得以传承。曾老说,事实上,娘惹文化也发展了自己的服装kebaya,但是现在单是一件上衣就要好几百零吉(100零吉≈192人民币),太贵了,所以都没有几个人在穿。“还有,巴巴娘惹的新郎新娘,租一套也要数千零吉。所以,现代的巴巴人结婚,通常都是和平常人一样,穿西洋礼服了。 ”

  曾先生和我感叹巴巴娘惹文化已经没落。作为”追远”文化的一部分,巴巴在过年的时候都要下跪,虽然曾先生70岁的弟弟现在在过年的时候还是会行跪礼,但是家族里的其他巴巴已经不再这样做了。而且,在西方教育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巴巴也很难做到行祖宗的大礼,毕竟是冲突的。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巴巴和娘惹不再以对方为婚娶对象,曾家坚持到了第四代,但是第五代和第六代就勉为其难了。也许,等到他这一代人走了以后,巴巴娘惹文化也就走向消亡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有话说

马来西亚 Malaysia

马来西亚首都为吉隆坡,政治中心则位于布城。全境靠近赤道,四周被海洋包围,海岸线总长1000多公里,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相对湿度大。马来西亚大部分的沿海地区都是平原,中部则是布满茂密热带雨..

关注|粉丝
+ 关注
关注|粉丝
+ 关注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