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此次的中欧之行中,最喜欢的城市就是多瑙河畔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连续多年蝉联世界最宜居城市的她,城市范围、人口密度不大不小,漫步于老城中,我不禁感叹:昔日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的荣光,都汇聚在这里了。

  追根溯源奥地利的历史,总离不开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家族、奥地利帝国……这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那么,神圣罗马帝国到底和古罗马帝国有没有关系?奥匈帝国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统治大半个欧洲近700年的哈布斯堡王朝为何绝嗣?

  我试图捋清楚这些家族成员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果直到我旅途归来依然一头雾水。索性连同奥地利维也纳一起整理一下。

  意大利德国,从历史上就“相爱相杀”,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关系不大,倒是跟德国有点关系。它有一个冗长的名字,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公元293年,古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就是退休跑到克罗地亚斯普利特种卷心菜那位)采取的“四帝共治制”,为日后分裂埋下了一颗雷。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就是后来的拜占庭。西罗马帝国于476年解体,到了486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兰克人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公元800年圣诞节,国王查理在罗马接受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西罗马帝国皇权转移至法兰克国王的形式就这样复辟了。843年,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东、中、西”法兰克王国三个国家,东法兰克王国逐渐崛起,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Otto I)在罗马加冕称帝,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这个帝国不是罗马人的,而是德意志人的,虽然意味着古罗马帝国的复兴,但继承者是德意志人。

  公元976年,奥托二世(Otto II )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维也纳森林之间建立东方边区(marchiaorientalis),此名称后来演变为奥地利(Österreichs)。他任命利奥波德一世(Luitpold I)为东方边区(今奥地利地区)藩侯,附属于巴伐利亚公国,利奥波德一世也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记录的统治者,这一年被视为奥地利建国年。利奧波德三世(Luitpold III)在位期间致力于国家建设,在1663年被定为奥地利的守护神。亨利二世(Heinrich II)继位后将居所从克洛斯特新堡搬至罗马人创建的文多波纳城,改名维也纳,1155年正式定都于此。

  公元1157年,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加冕,觉得还不过瘾,就给帝国加上了“神圣”二字,从此“神圣罗马帝国”这个称号就诞生了,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早期是由拥有实际权力的皇帝统治的国家,中世纪时演变成承认皇帝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毕竟国家版图太大了,一个皇帝忙不过来,后来就变成了一堆“邦联”。

  公元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Rudolf I )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开启了哈布斯堡家族对奥地利的统治,此后奥地利分分合合,最终由利奥波德六世(Leopold VI)于1665年重新统一,并确立了奥地利称霸中欧的格局。

  修建了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对西班牙耿耿于怀的那位查理六世(Karl VI),因为儿子早夭,很早就开始筹划谁继承王位的问题,四处争取诸侯支持为了让大女儿玛利亚·特蕾莎(Maria Theresia)继位。没想到查理六世一死,各路诸侯谁也不愿意看一个女的当政,1740-1748年爆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玛利亚·特蕾莎是哈布斯堡王朝最杰出的女政治家,通过割让原有领地西里西亚换来诸侯的认可,成为奥地利首位女大公。她在任期间实行“不开明的温和专制”,奠定了奥地利成为现代国家的基础。1745年她的丈夫弗朗茨一世(Franz I)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1765年丈夫去世后,其长子约瑟夫二世(Joseph II)继位,但他直到母亲1780年去世后才“转正”,也就是国家图书馆前的那尊雕塑。

  随着拿破仑的崛起,神圣罗马帝国岌岌可危,1805年拿破仑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奥地利大公弗朗茨二世(Franz II)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签订了《普莱斯堡和约(Peace of Pressburg)》,神圣罗马帝国宣告终结,弗朗茨二世只能做奥地利帝国的首任皇帝,称弗朗茨一世。

  不知道是不是歪果仁都这么“落后”,驰骋欧洲700余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曾被人戏称“下半身征服欧洲”,因为整个家族靠联姻逐渐强大,哈布斯堡王朝的座右铭就是:“让其他人发动战争,而你们,快乐的奥地利人,就去结婚吧!”以此赞美家族成员互相结合。近亲结婚导致了不少遗传疾病,弗朗茨二世(一世)的长子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就有智利障碍,1835年继位后并无实权,1848年退位,他的弟弟放弃继承,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作为弗朗茨一世的长孙成为奥地利帝国皇帝,1854年与茜茜公主结婚,1867年在茜茜公主的推动下创立奥匈帝国,也成为首位奥匈帝国皇帝。奥匈帝国,实际上是奥地利帝国+匈牙利王国的共同体。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统治奥地利长达68年,却一生不幸,唯一的儿子鲁道夫王子31岁时与情人殉情而死,妻子不喜欢宫廷的繁文缛节加之婆媳不和常年在外旅游,侄子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杀,1916年86岁高龄驾崩。两年后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等几个国家,辉煌年代告终。在人们的记忆中,奥匈帝国只留下了弗朗茨皇帝和茜茜公主的爱情故事,就像那些音符一样,散落于维也纳的大街小巷中。

  维也纳老城区有一条环城大道(Ringstraße),从13世纪起曾是保护内城的一圈城墙,中世纪和冷兵器时代确实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阻挡了建设。1857年12月,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下令拆除老城墙,改建一条环城大道。1865年5月1日大道竣工,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茜茜公主和群臣一起出席了通车仪式。之前做攻略时在网上找到的一张照片,除去美泉宫距离市区较远外,维也纳众多体现帝国荣耀的雄伟建筑,大多都在这个范围内或是分布于大道两侧。

  19世纪中叶,维也纳市长安德鲁·泽林卡(AndreasZelinka,1802-1868)提出在环城大道旁边建造一座向普通百姓开放的公园,宫廷风景画师约瑟夫·赛勒尼(Joseph Sellény,1824-1875)设计了英式园林风格的城市公园(Wiener Stadtpark),1862年正式开园,占地总面积约65000平米,从维也纳第一区的戒指路到第三区的干草市场街(Am Heumarkt),是游客和维也纳本地人都喜爱的去处,也是维也纳纪念碑和雕塑最多的公园。今天,他的雕像矗立于公园北侧,于1861-1868年任市长。

  更重要的一点是:既然是面向大众的公园,不收门票,任何人都可以在草坪上躺着晒太阳。

  公园里的河流叫维也纳河(Wienfluss),发源自维也纳森林,最终流入多瑙河。

  公园西南角这座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叫库尔沙龙(Kursalon),由德国建筑家约翰·加尔本(Johann Garben,1824-1876)设计,1867年竣工。设计伊始本来作为咖啡厅,但维也纳人的生活中怎么能没有音乐呢?1868年,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25-1899)在此举办了首场音乐会,此处也变为舞会、音乐会的演出场所。

  许多游客来公园里,都为了一睹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那尊镀金铜像。

  小约翰·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都出自他的笔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就超过了被称为“圆舞曲之父”的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04-1849)。

  他的这尊铜像应该是维也纳被拍摄次数最多的景点之一,揭幕于1921年6月26日,后为了保护铜像,镀金在1935年被取走,1991年重新装回。

  公园里大大小小数十尊雕塑,最多的就是音乐家。这是交响乐和宗教音乐作曲家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1824-1896)的半身铜像。

  不远处是古典音乐大师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的雕像,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摇篮曲》,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大师。

  奥地利画家汉斯·马卡特(Hans Makart,1840-1884)于1879年负责策划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的25周年银婚庆典游行,史称马卡特游行(Makart-parade)。天妒英才,马卡特44岁英年早逝。 

  充满了艺术气息的维也纳,熏陶了每一个出生于此的奥地利人。在花园里漫步,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下,或是在咖啡厅里品尝一块甜点,晚上去看一场高水平的歌剧,多瑙河畔不朽的帝国传奇为他们带来了足够的文化底蕴。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旅行分享师、跨界自媒体人。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40余个国家,200余座城市。

  2016-2018年新浪V影响力峰会嘉宾,2017&2018年新浪旅游盛典嘉宾,腾讯旅游2017年度最佳合作奖,百家号金牌导师,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微博旅行博主,蚂蜂窝攻略作者&达人,穷游精华作者&探路者,携程旅行家,穷游&途风体验师,旅游卫视嘉宾,秒拍签约达人

推荐阅读

相关目的地

相关视频

更多>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0